读《黄帝内经》素问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4——记忆下降的原因
(原文)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解读)
“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黄帝道:很好!志有余和不足的情形是怎样的呢?
“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岐伯说:志有余就会腹胀飧泄,志不足就会足厥冷。假如邪气尚未与气血相混杂,那么五脏还是安定的,只是骨节里有微动的感觉。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黄帝又问:补泻的方法是怎样的?岐伯说:志有余就刺泻然谷穴出血,志不足就在复溜穴用补法针刺。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黄帝又问:在邪气与血气尚未相并的时候,如何刺呢?岐伯说:就刺骨节微动的地方,但不要刺中它的经脉,只刺邪气所存留处,病邪就可立刻除去了。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黄帝说:很好!我已经听到关于虚实的各种表现的说明,但还不知道它们产生的缘由。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岐伯说:虚实的产生,是由于邪气与血气相混杂,以致阴阳间相互失去平衡,气窜乱于卫分,血逆行于经络,血气都离了本位,就形成了一虚一实的情况。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如果血与阴邪相混,气与阳邪相混,就会发生惊狂的病症;如果血与阳邪相混,气与阴邪相混,就会发生内热的病症。
“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如果血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正气与邪气在人体下部相混杂,就会使人心中烦闷、多怒。如果血与邪气在下部相混杂,气与邪气在人体上部相混杂,就会使人气乱、好忘事。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黄帝问:血与阴邪相杂,气与阳邪相混,像这样血气离了本位的情况,怎样才算是实,怎样才算是虚呢?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岐伯说:血和气都是喜温暖而恶寒冷的,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顺畅,温暖就能使血气消释而易于运行,所以气如果偏胜了,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如果偏胜了,就有气虚的现象。
今天学习了记忆下降的原因。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