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总要跟世界产生联系
人活着,总要跟世界产生联系。
去决定它,而不是被它决定。
工具本身,会塑造人的行为和偏好。
而人的行为和偏好,又会进一步强化工具。
什么意思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
公众号用“阅读量”作为一篇文章的指标,那么阅读量是如何计算的?
你点进去,就算一个阅读量。
那么,久而久之,公众号的作者会倾向于什么呢?
当然是在标题上下功夫,不遗余力地当“标题党”,提升你点进去的可能性。
至于内容,谁在意?
反正你点进去,马上退出,也已经贡献了一个阅读量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修改一下,把阅读量改成“滑动到文章末尾,才算一个阅读”呢?
当然可以。
但这么一来,就会催生出另一个结果:
大家都不写长文了,只写短文。
因为短文“滑动到末尾”的难度,显然比长文更低。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我们对手机的依赖,催生出了大量专攻移动端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出现,又会进一步地把我们捆绑在手机上。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循环回路:
我们越来越依赖手机,而一切内容和产品的形式,也会越来越“手机化”。
举个例子:手机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产生了大量的竖屏视频。
但竖屏视频适合人类吗?
其实是不适合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眼睛是横着长的。
人眼的视野整体是一个椭圆形,而中央成像清晰的部分是一个横向的长方形。
大体上,水平范围约为200度,垂直范围约为130-140度。
所以,为什么电影的画面都是16:9?
就是因为横画幅更符合人眼的自然状态。
因此,竖屏视频本质上,它能传达的信息量,能表现的细节,
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先天不足”。
可以说,它的质量天生就有一个上限,不可能比得上横屏视频。
再比如:用手机阅读文章,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被局限在极小的局部里面,失去对整体的感知。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内容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呢?
一方面,变得更加短小、简化,
段落越来越精简,文字越来越浅显,用尽可能精简的文字,
来减少你思考上下文的成本。
另一方面,变得更加沉浸,强化叙事和交互感,
吸引你不断下滑、不断下滑,减少你“抽离出来”的可能性。
它们的本质在于:尽可能让你不用思考,无需动手,张嘴就好。
而大脑又特别吃这一套。
能不费力的,就不要费力。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来源。
至于碎片化信息的危害,简单来说:
让你的思维变得更杂乱而不成体系;
让你满足于“又学到东西"的幻觉而并没有真正内化;
让你停留在咀嚼别人的观点,而难以形成自己的思考。
长此以往,不啻于让大脑经历“慢性自杀”。
手机只是一种载体而已,真正需要警惕的,
是我们大脑里面贪图安逸的天性,以及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掌控感。
手机瞄准的就是这两点。
它满足了我们大脑贪图安逸的天性,告诉大脑“不用思考”,
又给了我们虚假的掌控感,让我们把它当成自己手和脑的延伸。
但真正的生活,远比手机屏幕里的世界,来得鲜活,复杂,也来得精彩。
如果你看到这里,不妨试着,从明天开始,让自己多放下手机:
去陪陪身边的家人,朋友,感受一起度过的时光,做一些面对面的社交;
走出去,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让自己活动起来;
动手做一些东西,调酒,冲咖啡,做手工,烹饪,活动你的双手。
以及,做一些创造,摄影、拍视频、写作、画图、录制播客……
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让自己多一些产出,去创造和感受跟这个世界的联系。
这是一种比起躲在手机屏幕后面,任由新鲜信息刺激大脑的奖赏回路,更鲜明、更丰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