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和承诺

2019-03-18  本文已影响0人  秋水松昱_mk

今天的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笔记是关于信用和承诺的。

信用和承诺

有些承诺,惊天地泣鬼神,例如:我会为你去死!然而对方一笑而过头也不回,那么这句承诺的效果还不如个屁来的有影响——对方不信任啊。

去年2018年,我重新开启了借钱给一些所谓熟人的窗口,结果依旧是伤痕累累。任何的背书任何的借条,如果无法兑现,其实就是一张废纸。

关于借钱,我只想说,除非是家里的人,所有的人都不值得足够信任去借,借出就是风险,你一定要做到血本无归的准备。如果你想挑战人们之前那脆弱的感情羁绊,大可去冒风险。

所以今天看到吴伯凡老师关于信用和承诺的描述,豁然开朗。

信用和承诺

关于信用和承诺——尤瓦尔在《人类简史》里设想了一个很通俗的场景:玛丽想开一家面包店,装修和购买各种家具需要100万美元。她没有这笔钱,怎么办?装修工约翰挣了100万美元,存到了汤姆的这家银行。汤姆开了一家银行,银行拥有了100万美元。玛丽从汤姆的银行借了100万美元,付给约翰装修面包店;约翰把这100万美元又存到了汤姆的银行——银行好像拥有了200万美元,实际上是这笔钱转了一圈又回来了,银行里仍然只有100万美元。玛丽、约翰、汤姆三个人本质上都是承诺:玛丽以对汤姆的承诺拿到了100万美元;约翰把钱存到汤姆的银行里是因为汤姆承诺他,“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把钱拿出来,而且还有利息”。

    过了一段时间,装修超支,约翰告诉玛丽还需要100万美元。玛丽又找汤姆的银行借钱。汤姆觉得玛丽的承诺是可靠的——面包店一旦建起来是有偿还能力的,于是又借了

100万美元给玛丽。玛丽把钱支付给约翰,约翰把那笔钱存到汤姆的银行。现在,约翰已经在银行里存了300万美元,而实际上是100万美元在转来转去。在我们这个案例里,维系这个过程的条件是大家互相相信:汤姆相信玛丽,玛丽相信约翰,约翰相信汤姆。最后,玛丽的面包店顺利开张了,赚了钱,把本息都还给了汤姆的银行,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但如果有一天大家发现原来银行里并没有那么多钱,所有人都去取钱的时候,就会发生“挤兑”,银行就会崩溃。

    银行、储户和贷款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契约关系,或者说是包含多种契约关系的契约关系。正常的交易是一个条件反射:遵守条件的情况下会自然给出一种反应;如果某个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反射就不成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