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六月的花儿香,六月的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会唱这首歌的人,早已不是儿童,甚至他们的孙子也已经不再是儿童。可是他们每到六一都想起这首歌,他们不光会唱,他们还知道“放牛的孩子叫王二小”,还“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直到今天,他们还记得“三毛流浪记”,和“小兵张嘎”中的许多细节。可他们从来没有给儿孙讲过。因为儿孙们都不喜欢听“粮票的故事”。儿子喜欢“米老鼠和唐老鸭”,爱听“小喇叭,开始广播啦”,孙子喜欢“大风车咿呀呀的转”,喜欢“天线宝宝”,还喜欢“喜羊羊和懒羊羊”……
可我的父母也有童年,也曾经有过他们的喜欢。他们喜欢红缨枪,送过“鸡毛信”,他们“吃一串糖葫芦就是过节”,可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他们的童年是战乱与动荡。可他们却有坚定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我的童年,虽然没有战乱,但火药味儿还没散尽。抗美援朝才刚刚结束,接着就发生了西藏叛乱和中印自卫反击,真刀真枪地干……在以阶斗争为纲的岁月,刀枪尤其重要。从〝南海长城”的女民兵,到60年代的大比武,都没有离开过枪……甚至那时的儿歌都是“小竹竿,细又长,我当战士拿刀枪。长枪短枪机关枪,乒乒乒,乓乓乓,要把敌人消灭光”。
60年代的孩子是在饥饿中度过的。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那时候的孩子连肚子都填不饱,营养就更谈不上。那时候的常见病不是三高而是水肿。医生开的处方是给孩子煮黄豆粒儿,可那时的黄豆就像金豆子,谁煮得起呀?现在的中老年缺钙,与小时候的那一段生活有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70年代的孩子,虽比60年代幸运,但由于当时是计划经济,物质供应十分拮据,连豆腐粉条都要凭票供应,家常菜就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丝,几个月不动腥荤,可他们却能自己玩动手做玩具…
上世纪末,我国的经济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孩子们的生就水平与地位,也像火车一样提速。鸡鸭鱼肉蛋奶糖, 已不再是生活的奢侈品。自己再不动手做玩具,而且买的玩具堆成了山。孩子们在家庭中的地位,也由过去的心肝宝贝,变成了家里的小皇帝……
今天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入园有人送,放学有人接,课后有人辅导……市场上孩子们的消费品,大大的超过了爷爷奶奶,甚至是爸爸妈妈的消费总和。可这样养尊处长大的孩子, 等他们到了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年龄,他们会是什么样呢?或者说那时候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呢?我们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可全都是寄托在孩子身上……愿天下孩子节日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