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欲望的博弈》
为什么我们不假思索地,就拒绝一个新的观点?我们正在根据,某种主观偏差做出反应。为什么我们接受不了情人提出分手,有时甚至苦苦哀求呢?我们是对自我遭受打击、安全感的潜在丧失做出反应。如果我们有韧性,我们可以在体验新情境的过程中,顺势而为。如果我们有韧性,我们不会拒绝,或回避悲伤的过程。面对自我依附和威胁感,我们能够更快地恢复过来,没有负担地继续前进。
在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人所使用的恰好不是韧性,而是反应性。反应性就是发生了什么事,这个社会上别人怎么应对,我也怎么应对。你刺激我,我就有反应,这个叫反应性。而反应性的共同特点就是,遵从斯金纳的条件反射原理——我们从小到大被外界的信息、情感所喂养的过程当中,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所以,你那个坑就会挖得越来越深,你那个自我的坑就会挖得越来越深,你怎么也逃不出来。
而韧性不一样,韧性就是先别继续挖坑,先停下来。问题就在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对反应性锻炼过多,我们天天都在学应对别人的方法——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样对付,这种操作层面的反应性锻炼过多。其实,有时候放手更有效。当你能够保持正念,接纳此刻的一切,感受此刻就挺好,这时候那个问题会逐渐地收缩,进而可能会没有,因为你对它没有巨大的反应。
要想真的减少烦恼,应该从烦恼的根上下手,你学会对这些反应放手了,你不是一个,被他人随意操纵的反应性动物,那你的烦恼就会自然少很多,你就不需要,那么多奇奇怪怪的工具了。这是训练韧性。
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将神经反馈和训练程序结合起来,让上瘾的人们获得既标准化又个性化的循证训练,提供正念(疗法)工具和必要的反馈,确保工具得到恰当使用。
我们每天追求的可能绝大部分都是所谓的浅薄兴奋。通过学习正念(疗法),人们可以学到在生活过程中秉持更强的觉知和关怀,对是否参与各种行为做更有意识的决定,而不是无意识地按下让多巴胺喷涌的杠杆。他们可能会找到一种更幸福更健康的生活,告别从前充满浅薄兴奋的生活。
人生并不是永远都要赶上火车,赶不上火车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
欲望的博弈是来自对我们正念的调动,通过正念(疗法)去获得更多开放的、包容的、喜悦的、稳定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