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成长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我还想听你论论这个世道呢

2016-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世無良猫

最近习惯一种看书的新方式,在宿舍举哑铃,练了几组休息,读书。头戴蓝牙耳机,放着健身音乐。没别的法子。

最近迷上了王小波,应该说是第二次迷上。他的书初读是初中那会,第一次知道文章还能写得这样洒脱,针砭时弊,嬉笑怒骂。这是我初读时的感受。那时候我有一种癖好——模仿。那会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我就模仿着写上一首,因为太喜欢了,太嫉妒了,也太自傲了。读了王小波,我就来了劲,写文章把我的几个关系还不错的同学讽刺了一顿。我现在是不这样做了,不是说顾全大局成熟了,长进了,学会隐忍了,而是失了锋芒。维护关系,呵护情谊一定程度会给人羁绊。但有些事该骂还是得骂,不骂不行,虽然骂了也没有,但还是叫嚣上两句:“妈的,红灯还闯,什么破素质!”

初读那本书的书名是《我的精神家园》,其实就是一本杂文集,取其中一篇的名字作为书名。就像我现在读的这本《沉默的大多数》,是其中一篇文章。其次读过他的《黄金时代》。现在读他的杂文,不知道隔久了的缘故,还是文章不同,我没有当年的狂热,而多了份理性。在他看似散漫的行文中,他所要论说的观点都很紧实。不论赘肉如何疯长,这骨架是明朗的。而且他举的例子十分好玩,有的我笑得腰疼。

刚看到一句话说:男的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的不可不读周国平。两位的书我都读过些,是截然不同的感觉。我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少,最近倒是读完了他一本有500多页的《文学哲思录》,里面是些零散的东西,摘自他诸多文章中的妙语,有的讲得挺独特挺精彩的。但脱离了文本后,缺少了应有的铺陈,有点空泛。而且我不喜欢那种述说的方式,太绝对了。特别在我听了多集蒋勋后。有种哲人王的意味。读过周国平的文章其实并未有这样的感觉,可能是这些片段化的语言。在他的文章中,这些句子,句句精彩。但放一起就太鲜了,像味精,吃多了口干的要死,而且对身体不好。看前言说,这书时一版再版,他也一改再改。我相信认同我者毕竟是少数。虽不喜欢,但也作了部分抄录。

再说回王小波,我觉得在那本《沉默的大多数》的杂文集中,最棒的是那篇《芭芭拉上校》的书评,现在书不在我手里,上午去专业教室读完了最后的部分一直放在那里,没舍得立刻还掉。我大致做下描述。在萧伯纳的《芭芭拉上校》中,有一个心肠挺坏的富人要他的两个女儿继承他的产业,她们都不肯。富人问其中一个女儿,你愿意做什么,各类学科和职业任她选,只要她愿意学,富人就出这个钱。她都不学。富人问她那你能做什么?她说我能明辨是非。说着数落了富人一顿,说他获得的钱财不正义。讲了一通大道理。我想没有人觉得明辨是非是不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是非观。都以为自己能明辨是非,且洋洋自得。但王小波认为:我们学会了把世上一切事物分成好的和坏的以后,对世界的了解还是非常非常可怜的。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切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的。这些知识会冲击我们过去形成的是非标准,这时我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接受事实,还是坚持旧有的价值观念?事实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却成了接触世界与了解世界的障碍,结果是终生停留在只会“明辨是非”的水平上。可以这样说,接受了一个伦理的体系不过达到了小学四年级的水平,而接受一个真理的体系就难得多,人们毕生都在学习科学,接触社会。人们知道得越多,明辨是非就越困难。(突然发现现在是网络时代,上网查了原话)

其实看王小波的杂文,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妈的,真他妈好写得好!”我不再尝试去模仿了,怪才不可多得,有些东西怎么学都学不来。这篇文章我躺在宿舍的床上读完的,读完,我跳下床,兴奋之情却无人言说,只得自言自语,这是我今天,这几天,这一周,读到的最好的一篇文章了。

只是最近我独自一人走,常常叹息,为什么像你这样的人却那么早走,一些活着却已经死了的人到处都是。哎,不管是圣人还是活死人,你说存在就有它的道理。可我还想再听听你论论这个世道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