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重构你的家庭亲密关系》读书感悟
作者:李松蔚
读书时长:4小时
读书笔记: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有些观点很戳我,读完感觉整个人都轻松释然了,所以说每一本书都有读的契机,梳理几条对我触动较大的观点:
1.那些道理很好,但我只是想吐槽。心理学经常给人的感觉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作者在书中举得例子很接地气,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身边有人吐槽,但你告他解决办法吧,他又不照做,所以有时候人们需要的并不是大道理,而是渴求被理解、被看到。而那些真正改变的人,并不是因为你说的大道理就突然改变,而是早就做好了改变的准备,你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所以遇到身边的朋友、亲人抱怨,不要着急支招,先判断对方真实目的是什么?是寻求认同,还是只是想吐槽一下,真正的尊重是,理解对方的痛苦,但不建议他们改变。无论旁人是否觉得有更好的主意,在他们声明自己想改变之前,不要武断地替他们下结论。
2.我最近越来越觉得,意识到你有你的期待,而别人有别人的行事逻辑,这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能力。规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东西,也许在我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对方实实在在可以不按照我们的期待行事。就比如我期待老公和我达成一致的育儿理念,但他就是固执己见,死不悔改,也许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他认为我也是这样,谁也说服不了谁,是因为谁也觉得自己是对的。
3.夸一个人伟大,像是在拿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诱使这个人平白无故地多付出一些,用道德绑架他人,就像《芳华》里的好人刘峰,当从神坛跌下时,人们都不吝于多踩一脚。
4.无微不至地呵护一个人,生怕有一丁点儿风吹草动,往往也在暗示,这人已经脆弱到一碰即碎的程度。反思我们对孩子是不是这样?过度的宠溺和包办替代,背后是对孩子的否定和不信任,你什么都做不了,得我帮你做。
5.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大概都会时不时地有这种感叹:我们自己也是孩子,努力在变好,却始终没有变好。不仅称不上完美,甚至都未必合格。每个人走在自己的路上,带着各自的欲望、创伤、无知和局限性。虽然走了几十年,但我们都诚实点儿吧:谁也不可能在二三十岁的时候,从当上父母的那一刻起,就真的能够做到了了分明。孩子是半路上的一个旅伴,他遇到我们,说一起走一段吧,只是一次相遇。我并没有因此变成不同的人,也不必逼自己假装那样的人。我仍是那个不成熟的我,仍在走自己的路,不曾占他的路。
我们各自在路上摸索,也相互利用。父母利用孩子,探寻他们作为父母的课题;孩子也利用父母,实现他们的成长和独立。这段路上有真挚的爱,也有伤害;有争吵,也有合作;有奉献和牺牲,也有委屈和愤怒;有叛逆,有感恩,或许还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段路上的缘分。但愿他们一起走完这段路的时候,每个人仍然还在做自己。
6.希望做到什么和真的有能力做到是两回事。别人常常问我,学了十几年心理学,对自己也做了那么多观察和反思,对我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我诚实地告诉他们,跟十几年前相比,我的脾气似乎好了一点点,有时候陷入情绪中,走出来的过程快了一点点。学心理学带给我最大的好处, 就是学会对“改变”这件事心怀敬畏。越懂得这个过程的漫长,越会对生活中那些“错误”抱有尊重。我也知道,越是苛刻地要求自己,急于改变,越是会陷入自我怀疑,失去改变的动力。
7.未来社会,孩子最需要的心理品质是什么?相处的能力---跟人相处,跟技术相处,跟风险相处,跟不确定性相处,但本质上是跟我们无法控制的世界相处。对孩子来说,他需要接受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统一的规则的支配。以后并不是动动拳头和嗓门,就可以当好爸爸的时代了。
8.孩子的问题越严重,恰恰是因为你的重视。当我们把问题当做一个问题的时候,问题反而会越严重,甚至越无解。比如孩子吃鼻涕这个坏习惯,我越盯着他这个坏毛病,越纠正他,他反而越犯,他知道我的软肋,偏偏就喜欢以此挑衅,看到我张牙舞爪的样子,他会觉得欣喜,好像他可以控制我,这大概就是越重视越严重的原理吧。
9.家庭当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合谋。比如丧偶式育儿,是因为爸爸参与教育少还是妈妈把爸爸拒之门外?我们不需要抱着“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来应对生活本身,因为生活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父辈的经验是来自于他们生长的那个年代,究竟是不是适用于现在甚至未来,这是打问号的,所以养育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没有正确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0.大多数对别人的叮嘱、规劝、训诫,只是在做无用功。所有涉及“主动性”的要求,类似于热爱、兴趣、自觉、投入、坚强、勇敢、积极、乐观、踏实、放松、努力、专注......都是无法实现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