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变引起质变
最近有个切身的体会,就是量变会引起质变。在我看来,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量变,质变是很难发生的;但是量变又不一定会引起质变,还需要因人而异吧。
孩子今年读小学一年级,每天老师留作业都有2张口卡和20分钟阅读,每天还有早上15分钟晨读,中午10分钟习字。相信长期积累下来,孩子的数学计算、阅读、硬笔字熟练程度会提高,当一切变得熟练了,孩子的精力就会从学的阶段,转到习的阶段,习的阶段不需要那么全身心,就可以有精力找规律,找窍门。
我上学时候有两个小窍门屡试不爽。
一个是体育课的左右转,我从来不会转错,因为我根本不用区分那个很难分清的左右,我会把右手的大手指弯起来,跟右紧密挂钩,听到右就转到弯手指的一边。一个是数学计算,任何数值跟9相加,就是10+(那个数字-1);如果是8,就是10+(那个数字-2)以此类推吧。把大数字的相加减,回到了1位数小数字的加减上来。所以我一直到高中毕业,数学和体育课都是我的最爱,学的也是最轻松的课程,找到一个小窍门之后,就会非常开心,然后把精力节省下来去找别的小窍门,老师表扬、家长骄傲,这些因素都把学习这件事情推上了正向的飞轮。
工作以后,在很多方面也对这个量变到质变有切身体会。
对于做项目这件事情来说,先从1个2个3个项目开始,由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套路,到使用套路,再到改进套路,当样本量足够多,从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到可以给客户指点一二,最终可达到所谓的“专家”水平。
对于学校毕业以后的学习,现在的流行名词叫“终身学习”,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也是由学习时间和学习量积累后结果。比如MECE法则,比如提问方法,刚开始的时候经常忘记要使用、然后是使用不熟练,最后是脱口而出,就像刻录光盘一样,深深的刻录在思考回路里。
比如学习开车,刚开始需要全神贯注,甚至是不让同行人跟自己说话,却依然手忙脚乱,对开车还是充满恐惧的;当开车时间多了以后,开始摸到窍门,有人开始觉得“人车合一”了,觉得对开车相当有兴致;再后来,开车已经相当熟练,开车时候可以聊天、接电话、喝水,已经不觉得开车是一件事情。
做工作也好、持续学习改变思考模式也好,开车也好,还有很多事情,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要有什么事情是想做的,那么就开始,增加量的积累,不断进行PDCA,达到质的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