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你为什么还愿意做现场观众
古时候,我们要看戏要听曲听书都要去到戏院、青楼和茶馆;到了后来用于刻录的唱片出现了,从最初的钢丝唱片、黑胶唱片到光盘、CD,再到现在的数码唱片,传播介质的出现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我们聆听音乐、观看影像带来了便利。我们足不出户也能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和互联网音频视频直播分享到现场发生的事情,这同样也是仿佛身临其境的视听盛宴。
图片来源网络那么时至今日,你为什么还会像过去一样愿意去到特定的场所当现场观众呢?这么做可比通过传播介质来获得音像资源的成本要高得多啊,但现在这类精神消费却受到很多都市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追捧,有时甚至一票难求。
同一首歌的再创作,真实而富有激情
现代唱片录音制作的完备,使得所有唱片的质量都能趋于完美,但真实的声音没那么完美,相反有很多噪音成分,各种乐器的碰撞、摩擦的声音,只有当你在音乐厅现场才可以通过各个声源细致地听到。在录音室里录唱片,调音师会以不同音轨分别调试每个声部的强弱,来修正演奏家和歌手的错误,但听音乐的乐趣也会因此削弱。在现场,你会听到歌手们激动时的哽咽、忘词、破音、走调,你也有可能听到演奏者弹错音符,或者根据现场氛围创作的即兴改编,这样产生的旋律比起规整完美的录音室版的唱片音乐,更真实、更有激情。同时你还会听到台上台下无伴奏朴实动人的大合唱,这是台上的歌者、演奏家和台下的观众互动出来的又一次创作,已经和唱片里的音源不一样了,这将是在原曲的技术基础上增加更饱满情感的新曲。毕竟音乐和声音不一样,音乐是人造的,融入了人的情感,有自己的生命,每一次被演奏都是一次新生。即使是同一首歌同一个人演绎,也会有不同的体会。
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氛围
对观众和音乐家来说,音乐厅无疑是以音乐连接两者的纽带。“一个好的音乐厅,对音乐家来说,就像一件好的乐器一样重要。”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华天礽说,在他看来在音乐厅里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与乐队和音乐靠得很近。那种清晰度、亲切感、空间感、温暖感和声音力度,是任何唱片都无法达到的。一场顶级的音乐会和演唱会足够人们回味很长时间了。
也许电影上映不久你就能在网络上找到资源下载观看,但在家里观看不会有影院的3D效果、立体环绕声、IMAX巨幕。这样的效果是音乐厅、演唱会场馆、电影院这些拥有硬件技术的特定的场所才能够给到观众的,我们在家里用再好的音响或其他电子设备也不能企及。除去技术不说,单从聆听的角度看,在家里干扰因素太多,是无法做到像在现场那样的专注、沉浸的。来这些场所的人都是来干同一件事的,所以不用担心其他人干扰到你,别人也干扰不到你,因为你的注意力都在台上和大屏幕上了。《我是歌手第三季》中观众过激的聆听反应虽然受到网友的吐槽,但也说明了现场效果对人的感染是很震撼的。
我们生活在粉丝经济初露峥嵘的时代
有了“天时“、”地利“就要讲讲现场的”人和“优势了。和平时代,娱乐产业高速发展,催生了偶像效应,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粉丝经济初露峥嵘的娱乐至死、大众狂欢的时代。
很多人不远万里去到大城市观看一场演唱会只是为了更贴近偶像,想一睹偶像尊容,共同创造一晚只属于彼此的美好的回忆。而且对于歌手而言,开演唱会赚的钱可比出唱片赚的钱多得多,所以去演唱会现场也是一种对偶像的支持。
过去的暑期是国产电影保护月,很多跨界当导演的明星指导的青春电影(如《栀子花开》、《小时代4》),虽然从专业角度看电影质量不高,但是票房收益却很可观,这就是粉丝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活得太累,我们需要寻求重压壁垒下的突破
现代人承受着来自各方的重压,除去以上这些外在因素,让我们喜欢去到现场当观众的最本质原因就是纾解压力,了解寂寞。我们需要可以避开公司和家两点一线的第三场所,我们需要在忙碌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中约见朋友的借口,我们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静下来忘记烦恼,释放压力,好好地享受片刻的舒适。去为音乐而感动、而共鸣,去为影像而哭泣、而欢笑,去找回在匆忙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冷淡的外表下,让赤子之心复活的真性情。又或许你只是需要两个小时的片长去造梦,需要两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去呐喊,抛下现实琐碎去心无旁骛地逃离。
无论如何,作为现场观众的你都觉得更快乐,更值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一种更耗时耗力的方式去感受慵懒地坐在电脑屏幕前也能获得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