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爱的艺术》(七)

2023-10-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平999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我们自己,包括他人,其实就是一个奇迹。

生命本身就是秘密,所以每个人认识自己都是难的。即便竭尽全力,也不一定能够完全了解自己。

我们都有了解自己这种渴望,同时还希望了解心灵的隐秘,深入到别人的核心,和别人融为一体。

弗洛姆说:“有一种了解秘密的极端方法,就是用全部的能力,超过另外一个人。当你有能力比一个人强很多,你就可以让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感我所感、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把他变成一种物品,属于我的物品、属于我的财产。”

听起来好像有点儿怪怪的,但是我们倒过去想一想,在童年的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们会有这种认识方式。比如,小孩子会把某一个钟表完全拆开,因为想要了解它;小孩子会肢解一只蝴蝶,就是想知道蝴蝶为什么会飞?这个翅膀到底怎么样?看上去很残忍地把那个蝴蝶的翅膀撕开。

这种残忍其实有一个深刻的心理学的动机,就是想要了解事物,了解生命的秘密,这是一种渴望。那另外一种途径不是用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实现,而是用爱的方式来实现。

“认识你自己”的这种渴望,其实是一切心理的主要动机。但是仅仅在思想上了解,你是没有办法满足这种愿望。即便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水平提高1000多倍,也不会彻底了解自身。

爱的行为是充分了解的唯一途径。在弗洛姆看来,只有爱可以超越思维的限制,超越语言的误解,它是达到结合体验的大胆尝试,为了真实地发现另外一个人。

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能够消除某种幻觉,消除自己对另外一个人存在的那种不合理的歪曲印象,这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对方,包括认识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爱的行为中认识到彼此最本质的东西。

爱的四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个要素之间的交融形态。一个诚实的人就能够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会放弃那种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对自己获得的东西表达出谦恭的感情,而且用真正的创造性劳动来产生精神力量,这是成熟的爱。

我们对比一下,幼稚的爱跟成熟的爱最核心的不同是什么?幼稚的爱遵循的原则是:“我因为被爱而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则是:“我因为爱而被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反复地看这两句话,会理解得更深。若要达到成熟的爱,要从原生家庭时期开始练习,婴儿在最开始的时候依赖母亲,当慢慢长大,变得独立,和母亲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那种事关存亡的重要性。

跟父亲的关系会越来越重要,父亲形象和母亲形象不同,母爱代表着安全、温暖、无条件给予;父亲形象代表的是人类生存的另外一个支柱,就是法律、秩序、游历和冒险的世界。

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作为父亲,注重培养跟孩子之间的关系,甚至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去想一想在你童年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导致你现在可能还有很多难以克服的困惑。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我们一点点来修复这一段。父爱是有条件的爱,这种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我的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跟母爱不一样,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不过这两种爱都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母爱中消极的一面,就是随着孩子慢慢地想要脱离你,很多母亲会难以控制自己的占有欲,会难以承受那种分离感,会有很多变形的行为。

父爱中消极的一面,是因为父爱必须有报答,如果你不按照他所期望的那样去做,就会失去他的爱。反过来积极的一面,既然父爱有条件,那么孩子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这种爱不像母爱那样,母亲如果一旦丢下孩子,就不是孩子能够控制的。

最理想的情况意味着,母爱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孩子依赖,母亲对生活抱有信心,不要对即将分离有过分的焦虑,这样就不会把自己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能够独立,并且最终离开母亲,这应该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

父亲应该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该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他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是慢慢增强的,并且父亲允许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最后摆脱父亲的权威。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就意味着他会摆脱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的身体内成为自己的父母,兼具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

母亲的良心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任何错误都不能够剥夺我对你的爱。那父亲的品德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一个人一定会犯错,但我犯了错,不会逃避责任,也不会不改正,这两个综合起来是不是非常完整。

在弗洛姆看来,很多引发精神病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发展过程的失败。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够成功地从对母亲的依附,转移到对父亲的依附,那就会在爱中具有母性倾向,他可能会试图在每个人身上找妈,自己是一个渴望被妈妈关心和保护的接受型人格。

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的母亲专横跋扈,那么他可能就会把对母亲保护的要求,转移到父亲身上,最终发展成一个父性倾向的人,就是完全沉溺于法律、秩序和权威之中,缺乏那种柔软的、灵敏的爱的能力,那他的生活可能就很沉闷。而且一旦遇到什么突发的状况,就很难协调自己的心理,因为弹性不足。

弗洛姆在书的最后,根据爱的对象分析了五种类型的爱,兄弟的爱、母爱、性爱、自爱、对上帝的爱。

关于自爱,在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爱别人当成是一种理所当然,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是一桩罪恶。这种信念就假定说我有多爱自己,我就有多不爱别人,那一个自爱的人就等于自私,这是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对弗洛伊德来说,自爱和自恋是一样的。因为爱就是“力比多”,那力比多,比如有这么一把,然后给你多了就给我少了,那我全部拿走了,你就没有了。所以在弗洛伊德那里,自爱就意味着自私。(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