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大智若愚”智慧的罗马人
文/茁壮的猫
《老子》有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意思是说,以世俗眼光来看,智者大多看起来有些愚钝和笨拙。但是,这不是因为智者故意装得愚笨,而是外人看不清真相,于是评价他愚笨罢了。
放到现实生活中,大智若愚者的表现,大概会是这样的。
A说:你太笨了
B反驳:你才笨。
智者回答:哦。
于是,有人就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憨?怎么别人骂你不知道反驳呢?”
而事实上,是因为智者明白,他人评价一句“笨”,不会损耗他的智力,他还是他。最要紧的不是去做反驳的无用功,而是该做点涨知识的事情。
A说:你太聪明了。
B反驳:谢谢。
智者回答:哦。
对此,旁人又会想“这个人怕真是有点傻吧?获得赞美也不晓得高兴?”
而事实上,是因为智者明白,他人评价一句“聪明”,不会提升他的智力,他还是他。最要紧的不是去庆功,而是该做点涨知识的事情。
于是,老子把这“不在乎世俗的评价,只是随时都在提升自我”的大智慧,称作为: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而在两次布匿战争时期的罗马人,便是这样“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智者。
在《罗马人的故事2》中,盐野七生主要描述了罗马在两大布匿战争时期的成长历程。第一次布匿战争,让罗马从一个“航海菜鸟”成长为“海战老司机”。而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更是从安于一隅的“不争者”,变成了地中海的“海上之王”。这期间,主动挑起战争的迦太基被灭国,而被动应战的罗马却获得了超凡的力量。因此,盐野七生在《罗马人的故事2》说到:持久战的结果并非是经济大国就一定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航海菜鸟”和“不争者”的罗马,是如何以弱胜强打败迦太基,成为“海战老司机”和“地中海之王”的?
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罗马人讲究实用,不局限于规则,以至于能够把两条相违背的原则,灵活用在同一个方面。刚开始,迦太基人嘲笑罗马人的愚笨,可笑到最后的却是罗马人。这也应了老子那句话:大成若缺。(做成的大事的人,表面看起来是有缺陷的。)
---------------------------------------------------------------------------------------------------------------------------------
一、性格上“谦逊又勇敢”的罗马人
小时候,有一次和同学打架,哭着回家告状,奶奶听后对我说:“你是女生,和男孩子打架,肯定是打不过的啊,干嘛要和他打呢?”,然后我就被问傻了,止住了哭。从那天起,有男生欺负我,我再也不会直接和对方打起来,而是偷偷向老师告状、偷偷把他们的桌子弄脏、偷偷把他们的书推倒,用其他方式报仇。
面对强者的正面挑战,如果硬碰硬必然是输,就要意识到现实,有“弱者”的自觉,避开正面战争,转而用其他方式智取。这个道理,我从奶奶那里后天习得,但是罗马人深知其精髓。
罗马人懂得主动承认“弱小”,学习成长。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有三次承认过自己的不足,一是面对大象,二是面对海战,三是面对汉尼拔。
生活中遇到困难,有人会劝说“告诉自己别害怕,勇敢一点”。这种方法有的时候有用,然而大多数时候,并没有什么卵用,该怕的还是怕,或者装作不怕,勉强向前。罗马人不会在面对悬崖(难以解决的大困难)的时候说什么“人定胜天”、“胜天半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傻话,只会告诉自己“面对悬崖的时候要小心”,然后再想其他办法达成目的。他们不会再明知道难以改变的方面去硬逼自己,更不会在某个方面有什么的执拗,如果路太艰难,他们会换一个方式去解决问题。
所以,罗马士兵害怕大象,他们是承认的。因为罗马军队是以步兵为主力,没有坐骑,体形弱小而没有助力的一小个人,看到比自己大好几倍的对手,害怕是不足为奇的。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巴勒莫守城战中,执政官梅特卢斯命令罗马士兵把护城河修成了V字形,以应对大象的进攻。为何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大象体形庞大,惯性也随之而大,一旦跑起来就不能及时刹住车。所以,在后来的战争中,大象基本掉进了V形的坑中,爬都爬不上了。罗马士兵捕获10头大象,其余140头大象全部被杀死,迦太基军队更是损失士兵2万人,罗马大获成功。这次战争之后,将领梅特卢斯还命人铸造了带有大象图案的银币,以此纪念罗马人克服对大象的恐惧阴影。这是守城战中应对大象攻击的办法。
而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最后一战,罗马将领西庇阿把军队分成了间隔很宽的小分队,让大象直接从间隔跑过去了,就这样破解了平原战中的大象攻击。
自己不擅长海战的,作为农牧民族的罗马人是承认的。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连一艘自己的战船都没有,他们的船队在海上甚至没法排成一条直线,迦太基士兵看到他们这个鬼样子,就“哈哈哈哈哈”大声嘲笑。罗马士兵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罗马人在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并没有急于训练军队和敌人硬碰硬,而是在他们的战船上装上了一个带钩子的吊桥,敌人的战船来了,直接勾住,跑到地方船上去作战。就这样,罗马人把不擅长的海战转变成了自己擅长的陆战,迦太基士兵直接傻眼了,最终罗马大获全胜。就这样,罗马连续几次都在海战中取胜,海上强国迦太基后来都不敢靠近罗马的船队,想想也是有趣。
没有任何人能和汉尼拔正面对战取胜,这也是罗马元老院承认的事实。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初,多次惨败于汉尼拔之后,罗马元老院认识到了“罗马缺乏和汉尼拔正面对抗的人才”这个事实,于是就有了“弱者”的自觉,开始启用“正面避免汉尼拔,同时保护同盟国”的战略。他们采用“拖延战术”来和汉尼拔耗,切断汉尼拔的补给线,背地里骚扰敌军,每一个被汉尼拔攻下的城邦,都会在他离开之后又被罗马收复,或者困住汉尼拔在意大利找的同盟城邦。总之就是:除了正面应战,罗马人什么都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汉尼拔始终在孤军奋战。打江山容易,但守江山难,想想汉尼拔也是挺无奈的。就这样拖啊拖,罗马人等到了足以和汉尼拔单挑的西庇阿出现。西庇阿认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主动进攻汉尼拔的本国迦太基,汉尼拔无奈之下,只能撤出意大利。后来,西庇阿在迦太基的领土上打败了汉尼拔。
就这样,在前期没有人才的时候,罗马人用其他方法拖住了汉尼拔,在后期有人才的时候,他们正面打败了汉尼拔。试想想,如果罗马人在一开始能力不行的时候就和汉尼拔硬碰硬,会怎样呢?怕是只能收获大量的挫败感吧。
罗马人面对失败的原则是:勇敢承认,坦然接受,然后再次发起挑战。这种正确面对失败的心态,让罗马人临危不乱。盐野七生在书中提到,自汉尼拔发明了包围战之后,战争几乎成了杀人机器。所以汉尼拔在和罗马正面抗战中,多数情况都是汉尼拔方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罗马这边却全军覆没。
面对这样的情况,罗马人元老院悲痛之余,却是对市民们实话实说“我们完败了”。一次说,罗马市民们接受,再次说,罗马市民们还是接受。他们坦然接受战败的事实,并不追究带兵将领的责任。就这样,承认了失败,接受了失败,然后关注点就放在解决办法中去了。所以才能够在几乎多次的全军覆没后,全国上下基本一条心,外来危机来临时候,却不发生内乱。
罗马人不惩罚败将,因为他们认为失败能带来宝贵的经验。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虽然在多次战役中打败了迦太基,但是他们却遭遇了海难。战争过后,罗马军队在回意大利的途中遭遇了暴风雨,懂海洋的舵手告诉罗马将领,这个时候应该远离岸边。但是罗马将领没有听,最终损失了6万人,相当于敌军在战争中的损失了。即使是这样,第二次战役的时候,罗马方还是任命之前海难的幸存将领为军队总司令,因为罗马人相信他们拥有经验。后来,在回程中,罗马军队确实又遭受了暴风雨,这一次他们听取了船队舵手的建议。(不过因为所处海域的地形过于复杂,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暴风雨的摧残。)
在多数情况下,罗马人不仅惩罚败将,还会继续任命曾经的败将再次上战场,而这些人基本都能够在后来报仇雪恨。比如罗马方有一个将领,曾经误信汉尼拔的弟弟要讲和的鬼话,结果被对方逃脱了。几年之后,他们在意大利的领土上相遇,罗马将领亲手解决了汉尼拔那个不讲诚信的弟弟。书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而关于这一点,同时期的迦太基人就不是这样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盐野七生就提到迦太基处死了至少3位将领。
所以,某种程度上,罗马人是少数能看透失败好处,并且能充分利用起来的民族。
罗马人一旦认识到困难,就会勇敢面对,所以没有逃避者的烦恼。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初,罗马人是不想要和迦太基开战的,所以他们想用外交手段和迦太基解决争端。结果,迦太基说“我们什么都没做,是你的同盟国惹我了”。这就是睁眼说瞎话,罗马人很生气,就宣布开战了。罗马人就是这样的,知道战争不可避免,就会马上拿起武器去面对。
类似的情况,在布匿战争中期面对汉尼拔的时候也有过。汉尼拔经告诉罗马人“你们可以用赎金赎回俘虏”(以前都是杀掉),以此来试探罗马人是否疲于战争,想要讲和。而罗马人收到消息之后,果断拒绝了,这大大出乎汉尼拔的意料。因为汉尼拔认为,罗马多次受打击,应该想要停止战争才对。然而罗马人不是这样的,他们知道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不会做这样糊涂的决定。他们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士兵,而是知道这样治标不治本。
就这样,罗马人承认不足,然后学习;承认失败,然后再次挑战;能认识问题严重性,就彻底解决,最终使地中海变成了“罗马人的海”。
---------------------------------------------------------------------------------------------------------------------------------
二、军事上“严苛又人性”的罗马人
如果把罗马人当成一个个体,他一定是这样一个人:多数时候,都是挺好说话,但是关键时候你要是犯糊涂,他绝对不会客气。
罗马人搭建营地很规范,也很出名。当时其他各国知道,罗马军队每到一个地方,第一件事就是:搭建营地。他们搭建营地,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如何打扫,如何灭火,不准随地大小便等等,都是记录在小册子上,必须严格执行。
为什么要规定得这么详细呢?他们需要细节来保证:次次都能达到相同的结果,以避免出错。因此他们搭建营地规范特别仔细,当然用的时间也少。而罗马军队的这个习惯,后来还被西庇阿用来迷惑敌军。对方以为他们会搭建营地,不会立即开战,结果偏偏西庇阿就是开战了,打了敌方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盐野七生说,罗马军规的严苛,比搭建营地还要出名。他们的将领打了败战可以不受惩罚,但是,夜间值班打盹?死!未能及时完成规定任务?死!偷窃?死!做伪证?死!集合迟到?死!
罗马军队中,最轻的处罚是吃大麦(人吃小麦,大麦是给马吃的)。最中的处罚叫做“十分之一刑”,就是团队集体犯了重罪,选出10%的人,让剩下的同伴亲手处死他们。亲手处死自己的同伴,有什么惩罚能比这个还重?这样严苛的军规,当然让罗马军队的战斗力有了保证。
罗马军队虽说严苛,但是又兼顾人性化。对于将领,打了败仗不惩罚是第一点。最重要的是,元老院给予军队总司令的权限很大。比如元老院只会在选人的时候把关,他们觉得一个人有这个能力之后,就派上战场。一旦接受任务之后,元老院就会完全信任这位将领,放权,让他自己做决策,军队总司令用什么战术战略,他们不会干预,甚至也不会提建议。甚至战争中是否和谈,和谈的条件,和谈的结果,都是由军队总司令全权处理的。这样一来,将领不用担心惩罚,能心无旁骛作战,更不用考虑庞杂声音,能心无旁骛做决策。军队的效率高,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一年换一次执政官。但是,在战争多发的年代,为了保证效率,这条规则他们也是灵活应变的。比如在对抗汉尼拔的时候,罗马就给多位将领冠以“前执政官”的头衔,让他们继续带队作战,以避免换将带来的弊端。
在征兵方面,罗马更是人性化。罗马不会随意征兵,因为罗马士兵都是普通市民,所以他们特别讨厌无目的的征兵。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就明白一定要好好干,即使当兵的收入比奴隶还低,但是他们并不在乎。
而且,罗马的士兵是一年一换的,因为罗马认为士兵需要休息。比如某个士兵今年上了战场,第二年就换其他人来。为何会这样?因为常年在战场不能回家,老百姓肯定会心生不满,所以就采取了轮换制度。士兵轮换在布匿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都是在实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罗马军规的严苛和详细才能体现其必要性,因为规范化能够抵挡变化带来的弊端。
罗马正是以这样严苛而人性的军事化管理,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
---------------------------------------------------------------------------------------------------------------------------------
三、外交上“权威而友善”的罗马人
在我们中国人的印象中,A打败了B,那么A基本就要统治B,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罗马却不是这样,他们并不想要统治别人。估计他们知道,统治别人,也意味着你要养着别人吧。
那罗马人打败一个城邦国之后是怎么做呢?他们很宽容,一般都会在协议中传达一个信号“我们交个朋友吧”。于是,罗马人就以这样“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系---罗马联盟。
罗马人对战败国的态度是真诚。为什么要真诚?因为他们想要拥有很多朋友。罗马发源于平原地区,四处没有高山作为屏障,环境不适合防御。因此他们就把周围的战败国笼络成为同盟国,如此一来,朋友就成为了他们隐形的屏障。
那么,罗马对战败国有多真诚呢?他们给战败国的协议,不是要实施惩罚,也不是要炫耀国力,而是要传达信息:我们以后别打架了,好好相处哈。
通常战败国在拿到和谈协议的时候,都无法相信“天下竟然会有这么好的事情?”。有的国家看到罗马如此宽容,就甘愿加入罗马同盟,比如锡拉库萨的国王希伦感受到罗马的宽容之后,一生中都没有再背叛过罗马。对于不是那么甘心的国家,罗马会抓一些上层人员的子女到罗马教养,让他们感受到罗马的文化和真诚,多数时候,这些人都会被罗马化。
为了表示真诚,罗马会给同盟国修建基础设施,并且随时愿意为保护同盟国而开战。比如道路。俗语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因为罗马会把道路修建到所有的同盟国。同时,在同盟国有难来请求帮助的时候,罗马绝对不会置之不理。比如两次布匿战争,罗马都是为了保护同盟国而与对方开战的。
为了表示真诚,罗马不会随意要同盟国的钱财。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困难重重,多次被汉尼拔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国库空虚之际,他们既不提高税收,也不要同盟国的赠予。比如当时有同盟国送来金钱和粮食,但是罗马却表示:我们不喜欢馈赠,我们喜欢贸易。于是把钱退回去,粮食则用钱买回来。那么,罗马怎么来的钱呢?元老院决定发行国债。
所以,罗马就是这样,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在表示真诚,在社会规范内创建了一个稳固的防御系统,而不是纯粹地“诱之以利”。
那么,罗马为同盟国做那么多,他想要获得什么呢?罗马想要关键时候的忠诚,以及士兵。忠诚是罗马的护盾,而士兵则能让同盟国和他们拥有战斗情谊。一起打过仗,大家自然就是铁哥们了嘛。
第二次布匿战争初期,汉尼拔就明白一个事实:想要打败罗马,就必须瓦解罗马联盟。因此,每次抓到俘虏,他都是把罗马同盟国的士兵放回去,但是杀掉罗马本国的士兵,以此离间罗马联盟,让其解体。但是汉尼拔小看了罗马。盐野七生在第一卷中提到过,罗马曾经遭受过同盟中各国的背叛,后来改善了同盟国协议,就是为了防止解体。所以,汉尼拔费尽心力,最终也只是在意大利的南端,用武力打开了一个小缺口而已。
反观汉尼拔,即使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但是却因为没有朋友。在意大利的领土上,打败了城邦和对方交朋友,但是在他有心无力,一旦离开,他的友邦就又会沦陷。罗马让汉尼拔始终在意大利孤军奋战。
在这一点上,西庇阿就做得好得多。西庇阿在攻打迦太基的时候,曾经遇到过杀死他父亲的努米底亚敌军首领后代,他没有杀了对方泄愤报仇,而是把对方送回了国。因为他这一举动,后来努米底亚成为了罗马在非洲的第一个同盟国。罗马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在任何地方都能交到朋友。
关于这一点,盐野七生在书中说到:相比于西庇阿,汉尼拔在这方面就差多了,因为汉尼拔一生都似乎不知道朋友这个东西。
但是,罗马虽然友善,他们却不是软柿子。只要再次背叛他们的国家,决不轻饶。他们对背叛他们的同盟国的惩罚大小,是根据背叛程度来判定的。相比于罗马,其他国家则是根据有利程度来判定。因此,罗马同盟国不会轻易被利益所诱惑,但是他们知道只要不忠,罗马是不会轻饶的。这样一来,罗马友善,但同时又具有了权威。
---------------------------------------------------------------------------------------------------------------------------------
在性格上,罗马人谦逊又勇敢,对内承认自己弱小的现状,对外却不畏他人的挑战。
在军事上,罗马人规则严苛又兼顾人性,外能抵抗强敌,内能安抚民心。
在外交上,罗马人权威而友善,对战败者如朋友,对背叛者则必定严惩。
罗马人在两次布匿战争时期,有“弱者”的自觉,方方面面表现貌似有点憨,但是却处处隐含大智慧。这个时期的罗马人,就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