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父母渐行渐远写给父母们

这世上,没有一个孩子称不上新衣服……

2017-09-19  本文已影响42人  不大不小的仲马

童年时家里很穷,除了校服几乎就没别的衣服穿了,更何况,当年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捡拾亲戚朋友穿剩下扔了不要的,大小不一,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没有一件合身的,冬天没有袄穿,就把上衣一件一件套身上,大小不一、有大有小的上衣一古脑套身上,那种别扭痛苦的感觉我永生难忘。

面对这种窘迫的情况,母亲无奈加戏谑着说,你这长得丑又这么黑瘦,就穿这就行,你根本称不上新衣服。

长大后才明白,这世上,衣服本来就是让人穿的,没有一个孩子称不上新衣服……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因为童年的贫穷和自卑已经深深地扭曲了你的思维。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懂事的孩子大多活得不幸福”之类的文章开始在自媒体上流行起来。

当读到这类文章时,我的心情既感欣慰又感到深深的纠结和心痛。欣慰的是,这些文章确实写出了像我这类人的成长心结,心痛的是,任何人成长过程中的痛苦经历毕竟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是最不值得炫耀的东西,甚至每回忆一次就心痛一次,每提到一次都像是在伤口上撒盐。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深刻的心理问题,或许有的人一辈子也走不出童年的心理阴影,但确实要直面这个心理症结。

有人认为,总是记着童年那些不幸的经历是没出息的表现;还有人认为,动辄就说自己童年多么不幸,是小家子气的表现,这样的男生格局小,甚至心胸狭窄。

怎么说呢,这些观点都很有道理,然后有时候他们也想多了。对于童年确实有很多悲惨回忆的人来说,这是他一辈子抹不去的深刻记忆,将其牢牢记在心里,甚至习惯性地向人提起,并非要博得别人的同情,更不是体现自己多么无辜,命运多么坎坷。只是那些不幸的经历已经溶入了他内心的茶水里,就像铁观音溶进水里,虽然很苦涩,但已经习惯喝这种茶叶,习惯性地一个人慢慢回味。

昨天我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一篇文章,《让孩子过早懂事,是种残忍的教养》,一篇有意思的文章。

我想起来,小学的时候,我的书包非常破,很多地方都开线了,颜色掉得就像深秋过后的残枝败叶,甚至拉锁也坏了,以至于它看起来几乎不能称之为书包。当然,除了书包之外,我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具盒乃至铅笔刀,对,当年我对学习用品的奢想就是“像样”就行,款式老一点没事,颜色旧一些没事,容量小一些也行,甚至是别人用过的不要的也无所谓,只要它看起来“像样”,不至于随便装两本书拉锁就坏了,生锈生得太厉害以至于文具盒都盖不上盖子。

然而,就是这样的卑微梦想也几乎只能是触不可及的奢求。记得小学三年级时,表哥来我家,有一次上街买东西时,突然问我“你的书包破不破啊?”

听到这个问题,我刹那间低头脸红,竟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自卑得连回答这种问题的勇气都没有。

当然,这个问题本身也不需回答,它只是一种反问,问题中就包含了答案。

然后,表哥买东西回来给我捎回来一个新书包,深蓝色的书包上面写着“青蛙王子”。一直到小学毕业,每天背着它放学的路上,同行的同学总是念叨着“青蛙王子,青蛙王子”,那样子仿佛在说,嗨,想不到你也有新书包了。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期末考试考了双百,爸爸破天荒地第一次问我“想要什么奖励”,我相当惊讶,用几乎自己都听不到的蚊子般的声音说,“想要一个削铅笔的小刀”。

我之所以说“削铅笔的小刀”而不直接说”铅笔刀“,是因为当时流行的铅笔刀是盒式的那种,铅笔放进去一转就很快削好了,盒式铅笔刀很贵,我是做梦都不敢想的。

爸爸说,好,好,买小刀,给你买小刀。


小时候,家里长辈总是夸我说,这孩子很懂事,带他上街时,从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见了什么都想要。就算主动问他想不想要什么玩具,他也摇摇头说不要。

然后,家属院里的老年人和大婶大妈们,就纷纷说,真是,这孩子真是懂事,相比之下我们家的孩子就怎么怎么样……

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的心里都泛起深深的苦涩。爱玩是男孩的天性,我当然也想要玩具想要零食,但我早就深深地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家里实在太穷了,绝不能再给父母添负担,让长辈多花钱了。

因此,我从小到大都是一身破破烂烂,就算现在上班了,也基本不买什么衣服,一是长期捡拾亲戚朋友的旧衣服穿,对买衣服这件事没概念;二是上班时要穿工装,似乎也没买其他衣服的必要。

因此,回忆起来,我发现从小学到中学,我基本是一身校服穿到一年四季,是班里唯一一个长年穿校服的孩子(因为除了校服基本就没其他衣服了),上班后基本是一身工装穿一个月,每周洗一次,很多同事下班后都换上好看的衣服,不愿穿着工装下班回去。我却懒得这么做,因为已经习惯了一身衣服只要不坏就一直穿下去,对换衣服这种事没概念,因此,我又成了公司几乎唯一一个一身工装穿到一年四季的人。

何况,现在工装的衣服质量比当年的校服好多了,当年的校服做工粗糙,以至于我不敢伸出来胳膊,怕臂窝处的线头和补丁露出来;不敢跑太快,怕鞋子突然松了,鞋底突然断了,甚至怕鞋子突然掉了袜子的烂洞被人看出来。

就这样,仔细想想,本来我是一个喜欢足球的孩子,初一时体育课上经常踢足球,后来怕鞋子坏掉就不敢踢了;本来我是一个喜欢篮球的孩子,初二时和同学打篮球扯破校服后就再也不敢打了,自己就这一身校服还算一件像样的衣服,如果校服都破了,真不知明天自己穿什么衣服去学校。

我突然明白,原来贫穷对一个孩子最大的伤害,是他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本喜爱的一些事物,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梦想。梦想这俩字毕竟太奢侈了。

更何况,当年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捡拾亲戚朋友穿剩下扔了不要的,大小不一,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没有一件合身的,冬天没有袄穿,就把上衣一件一件套身上,大小不一、有大有小的上衣一古脑套身上,那种别扭痛苦的感觉我永生难忘。

后来母亲还戏谑着说,你这长得丑又这么黑瘦,就穿这就行,你根本称不上新衣服。

我听了之后,没有任何反应,只在心里苦涩地点点头。

因为这一切并没有谁对谁错,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写的,“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时,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对于一个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童年的贫穷和自卑已经成为挥不去的梦魇,以至于某种程度上,他已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思考和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