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散文》人生百味简友广场

读《高考记》

2024-09-05  本文已影响0人  茉莉花微开

“我疑心我的女儿虫的眼睛里新长出了一层阴翳。因为我发现她看人和物,远不像过去那样清澈、活泛,而是充满了成年人的忧心忡忡。”这是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散文集《回乡记》里的一篇《高考记》的开头。

文章的作者江子,原名曾清生,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女儿高考前后种种生理、心理的变化,文章中满满的都是为人父母者浓浓的爱与关切,让人读起来非常有共情。

在国人的眼中,高考等同于一个人命运的分水岭。也许,努把力,上了名校,从此就能踏上非一般的金光大道,而万一懈怠了,或掉以轻心,则命运之舟将会无可遏制地倾泻而去。

尤其是上了高三,孩子们大多就如同文中的江子女儿一样,恨不得一分钟的时间能变成一小时来花。

坐车,塞着耳机,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在复习英语。过年,嫌老家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热闹的场面让她失去了能刷好几张试卷的时间。

她认为,年是每年都要过的,而高考,于大部分学子来说,却是一辈子仅有的一次,又岂能轻易放松。于是,焦灼不安地在乡下老家过完了除夕夜,全家人立马绝尘而去,以尽快恢复女儿的作息规律。

高考,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的背后,实则有一个庞大的团队。

兢兢业业的老师,几乎牺牲掉了所有的个人时间。哪怕是填鸭式的教育,只要孩子能多吸收一点,也是好的。

而家长们,更是开启了抱团取暖的模式。他们组建了群,如同同仇敌忾的盟友,患难与共的亲人。群里讨论的话题,既有如何做好后勤工作,给孩子们的营养食谱,如何让孩子们睡个好觉,也有模拟试卷的购买地址,等等。总之,孩子们的事无小事,都是值得关注的。

对孩子们的守候,也要保持不远不近的距离。近了,怕打扰到他们,远了,又唯恐有事,不放心。或许,在家长们看来,这种陪伴也是非常值得珍惜的。

为了给高考前的孩子营造宁静的氛围,父母们不敢开电视,尽管,他们是韩剧的狂热粉丝,也只能忍痛割爱。至于电脑,必须把声音掐死在喇叭里。手机,也调成了振动。有电话的话,赶紧躲到卫生间去接听。甚至,他们觉得自己灯光下的影子都是多余的。

这样的场景,看似可笑,但绝非一家一户,而是家有考生的家庭的常态。看着孩子们如此之拼,家长又无力帮忙,只能从饮食、环境等方面入手,力求让孩子们心无旁骛地进行复习。

甚至,为了求得精神的寄托,家长们还会去求助于菩萨。烧香拜佛真的管用吗?这并不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心理暗示却是最重要的。

高考当天,考生们的母亲不管高矮胖瘦,几乎都选择了穿旗袍送行,寓意着旗开得胜;而老师们,也大多穿着红色的服装,寓意鸿运当头。学校附近,工地停工,车辆绕行,一切都好似约定俗成。

高考过后,等待成绩出来的这段时间更是煎熬人。由于女儿估分错误,她的状态越来越糟糕。焦虑、懊恼、痛苦、悲伤、气急败坏、失魂落魄、咬牙切齿,几乎陷入了黑暗之中。

父母的劝慰几乎起不了作用。想想看,十载寒窗苦读,只为了这一朝辉煌。父母的心境,应该比孩子更复杂。

所幸,事实的结果是,女儿考了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最终也如愿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

读这篇文章,让我也回想起了儿子当年高考时的场景,虽然没有江子老师一家这么夸张,但经历过高考的家庭,想来都有类似的心境,从中能发现熟悉的影子。所以,能给人深深的认同。

南方周末的主编张菁老师说,好的文章,讲述的不是一个人,而是背后的一群人;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激荡。所以,这是文章值得品味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