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野史集锦

汉武帝与隋炀帝的同途殊归之二

2023-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迷途

原创

汉武帝和隋炀帝都是天之骄子,都从父辈手中接过了丰厚的家业,上位伊始就拥有着一个庞大富庶的帝国。他们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他们叱咤风云,影响历史的旅程。

他们都不是安分守成,循规蹈矩的人。都立志要以自己的雄才大略和恢宏气魄建不世之功,超越先辈,铸造辉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

汉武帝在改革黄老,以儒治国后,一举解决了王朝即将爆发的诸多问题,统一了思想,扭转了风气,凝注了人心。豪强大族被打击,强大的诸侯被拆封后,他开始着手对付帝国外部最大的威胁匈奴,与其鏖战三十余年,终于将其击溃。同时他经营西南、平定闽越、凿空西域、扬威四方。大汉王朝在汉武帝刘彻的手中一改文景时的富而不强,忍屈受辱,变得既富且强,达到了王朝盛世的巅峰。大汉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在汉武帝手中得以塑造与成型。

隋炀帝在上位伊始也开始了励精图治,他给自己的年号取名“大业”,就是大展宏图,成就丰功伟业之意。他改革制度、大兴教育、开疆拓土,使大隋王朝的气象为之一新。

他受重教育,整理和收藏了大量的文化典籍;他恢复学校,着力兴行教化,培养人才;他创立科举,首开进士,为千秋后世之典范;他修订新律,宽简刑法 废除连坐;他分化突厥,经略西域,开疆拓土。他有着“无隔夷夏”的广阔胸怀和极度自信,大隋王朝也在他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在隋炀帝统治前期的609年,大隋王朝如日中天,达到鼎盛。

汉武帝和隋炀帝都以己之力在短短的时间就让王朝达到盛世的巅峰,这两颗希望的帝星,一经现世就璀璨夺目、光芒四射,在不同的时空里相互辉映,改变和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二)锐意变革    宏图大业    上

其实汉武帝和隋炀帝在上位伊始,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它们直接关系到王朝的稳定和发展。这对于两个年轻的皇帝来说,是一种眼光和魄力的考验。

隋炀帝杨广刚即位,就面临着东魏北齐的旧地——河北、山东的反抗和江南大规模的叛乱。这事关王朝稳定的根基,他必须立即着手解决。但他不是先调整军事部署,进行军事准备,也没有陈重兵于齐,耀武于南方,他有着更长远的眼光和打算。

隋都长安地偏西北,与魏齐故地山东、河北相距甚远,而离江南更是有数千里之遥。一旦这两地有事,就会难以调度,鞭长莫及。在汉王杨谅反叛时,他就睿智地看到“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以及他在后来的诏书中发布的“况复南服遐远”。

为了更好地把控全局,运筹帷幄,镇东慑南,隋都必须处于一个有利的位置,隋炀帝选择了洛阳,这个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宝地,数朝古都、俯南扼北,天下尽在掌握。

所以他刚登基四个月,就下令营建东都洛阳。而且诏令丞相杨素与将作大匠宇文恺,规格要高,力求快速。营造新都,这是何等巨大的工程,而且速度要快,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天下震动,每月征发的民工达到200多万,日夜不停地施工。所需精材,均从遥远的大江之南、五岭以北运来,有时一根大柱,就得上千人拖拉。连带南方的珍奇异石、奇花异草也一并运往洛阳。于是南方深山密林到新都洛阳的数千里水路陆路,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皆是营造东都的材料和奇玩。

仅十四个月后,周长达27.5公里的巍峨壮丽的洛阳城就拔地而起。如此规模浩大的工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工,就算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是难以想象的。它的背后,是官吏的急苛逼迫,是百姓的血汗生命。据史书记载,在营建东都期间,东至成皋,北至河阳 的漫长路线上,都是满载民工尸体的车,络绎不绝。可以说,巍峨壮丽的东都洛阳,是用民众的血汗和生命堆砌成的。

东都洛阳城横空出世,瞬间矗立在世人面前,也把隋炀帝以己之欲、不顾民情、不惜民力,急功近利的性格和作为暴露在世人面前。这对建立才24年,民心尚未稳定,教化尚未兴起的王朝来说,也许是致命的。

隋炀帝一上位就大权在握,为所欲为,以己之鞭,驱动天下,而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和磨砺他,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而刚刚亲政时年轻的汉武帝,显然没有他这么幸运和顺利。

汉武帝刚登基时就敏锐地看到了大汉王朝繁荣的表象下掩盖的诸多问题——人心涣散,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礼义廉耻,唯利是图;豪强崛起,诸侯自重。大汉王朝已乱象丛生,危机一触即发,要解决问题,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变革。

亲政后不久,雄心勃勃、血气方刚的年轻武帝就任用了几个信奉儒学的得力干将,赵綰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准备大规模地全面变革。但他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此时大汉王朝大权在握情,不是他这个年轻的皇帝,而是他的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窦太后亲历文景盛世,亲眼见证黄老道学使残破凋敝的大汉变得兴盛富庶。她自然不会坐视不懂事的年轻皇帝意气用事,擅变祖宗之法。于是她一声令下,汉武帝任命的几个得力干将或被免、或被囚、或被杀。给了踌躇满志的皇帝一记重重的警钟。

年轻的汉武帝只能隐忍,这一忍就是六年,这深深蛰伏,卧薪尝胆的六年应该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他懂得忍气吞声、他懂得委曲求全、他懂得忍辱负重、他懂得韬光养晦,这对一个权倾天下的帝王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这几年的磨砺使他消解锋芒、收敛锐气、冷静沉着、相时而动。这也许是上天对他的眷顾,也是祖母窦太后对他最好的教导,这是武帝之幸,大汉之幸,中华民族之幸!从这一刻开始,注定了他和隋炀帝不同的人生之路。

建元六年(公元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大权在握,能依照自己的心愿,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汉王朝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儒家礼义主导下的汉朝,思想统一、风气好转、万众一心、形成合力。大汉王朝由此走向鼎盛,汉武帝可以凭强盛之势、举全国之力开始他开疆拓土、威服四夷、经略四方的步伐。

隋炀帝和汉武帝,以各自的雄才大略和不凡胆魄开始了王朝的变革和开拓,开始了人生的建功立业。但有没有机会去承受挫折和磨砺,从一开始就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结果,而且决定着他们以后的人生方向。

未完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