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们老了
端午节那天接到爸爸电话,说爷爷看起来不太好,赶紧来爷爷家一趟。等我们赶到的时候,爷爷家挤满人。卧室里,站着三个姑姑、爸爸、叔叔,奶奶坐在爷爷床边。客厅里,三个姑父和伯伯在聊天。厨房里,伯娘、婶婶和我妈在忙着做饭。堂哥、堂姐、堂妹以及他们的孩子在屋外闲谈。已经有好几年,大家没有一个不少的在爷爷家相聚了。
爷爷今年89岁,有部分血管堵塞。年后,陆陆续续住院四次,呼吸困难,身上疼痛,几乎每天都要挂水,最近一次出院回到家是6月10号。11号下午,二姑姑送奶奶去医院配药,奶奶有点发热,医生建议挂瓶水好的快。等她们回到家,爷爷已经摔倒在地好几个小时了,旁边还有打翻的尿壶。子女商量,轮流照顾,每天至少3个子女陪伴左右。五六天前,爷爷水挂不进了,随后基本不能说话,也不进食。看着他蜷缩着躺在床上一角,骨瘦如柴,腿比我的胳膊粗一点,嘴巴张着,需要家人轮流打扇对着嘴巴扇风,他不肯开空调,也不肯电风扇对着他吹,就要几个子女坐在他床边的矮凳上,用蒲扇白天黑夜轮着扇风。
来探望爷爷的人一波接一波,他很少睁眼。听爸爸说,最后一次爷爷住院爸爸在医院陪床的时候,爷爷跟他说,还不想死,想再活几年,跟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哭累了再睡。现在爷爷不吃不喝不说话,睡得也很少,有时也能看见他默默地流泪。
家里悲伤的气氛并不浓烈,大家只放下手中的一切,守在爷爷身边,静静陪他度过这最后的时光。
回家的路上,儿子抬着他的小脑袋问我:妈妈,人都会死吗?
想到有一段时间,他也问过同样的问题,当时我的回答是“人都会死”,当时他哭得很伤心,说不让我死,还追问“人死了之后会去哪里”、“为什么人要死”等好几个问题。之后,我就意识到我的回答不妥。现在他又问,这次我回答他“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一颗星”。他听后也不好奇了,只简单说了句“星星离我们太远了”。
相较死亡,现在想的更多是父母的老年生活。自从爸爸退休后,我也多次琢磨过,父母的老年生活该如何度过。我的大多数亲戚退休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帮忙带孩子;有些不需要带孩子的亲戚要么借用在原单位,要么继续打些零散的工;还有些不需要再工作,也不需要帮子女带孩子,或者孙子辈已经长大了的亲戚,比如73岁的舅爷爷,他早晨起来打一小时拳,去菜场买菜,接着去上老年大学学习,下午去社团唱歌,结束后回家准备全家的晚饭,隔三差五就和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同学,或者原来小区的玩伴聚聚。
如果说小时候,我们受父母的影响很大,那么,父母老后,受子女的影响不比我们曾经受他们的影响小。如果我们工作时,让他们做家务带孩子,下班后继续将家务和孩子推给他们,他们就会围绕着家务和小孩转。如果我们热爱美食,也动手自己做美食,父母也会对美食上心。如果我们将居住环境整理的很干净,而不是全希望父母打理,他们也不会因为做家务很累很疲倦,沟通时会有更好的心情。如果我们接触新事物的时候,跟父母分享,也引导他们去接触新事物,他们是不是也会因为成长老年生活将过得更充实呢。
在没有变成“星星”前,和家人互相陪伴着成长,一起慢慢变老,真件很美妙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