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支教,我们的青春
满怀期待与激动来到静宁三中,学校老师的热情与友好冲淡我们的陌生与拘谨。经过几天的“摸爬滚打”,从刚开始面对陌生的一切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站在讲台上的侃侃而谈,无关其他,这个改变大概就是对我们在支教中锻炼自己最好的肯定吧。
一直觉得支教就是我们给当地的孩子们讲一下自己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但是来了以后我才觉得:支教,并不是我们讲,学生听,而是一个我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
早晨他们认真晨读的朗朗书声,课堂上专注听课的样子,那么迷人,这种执着与努力,令我们动容且鼓舞。
静宁三中的孩子们真是美丽的精灵,他们纯真的笑容,单纯的想法和对待朋友的真诚让我们感动。社会可能是复杂的,未来的路可能是迷茫的,但他们用自己告诉我们:青春是简单的。
课间老师认真备课的神态,课堂上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放学老师们送同学回家的身影,都是责任感满满。责任所至,心之所系,他们亲身体验,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刘老师。
1,请问刘老师,您作为支教活动的带队老师,身上的责任必定会大于其他人许多,您是怎么看待的?
刘老师:首先呢,选择这个支教团队的原因主要是被同学们的热情与执着所打动,虽然刚开始的想法就是给孩子们的实践活动有个指导老师,好让他们的实践活动可以顺利开展,也确实没有想太多。但是在参加学校出征仪式之后我才意识到作为支教团队的指导老师,身上的担子远大于刚开始所想的那么简单,因为不仅要考虑我们支教团队成员的安全,还要指导大家如何支教,痛并快乐着吧。
2,指导支教活动,带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学生都特别棒,首先在支教环境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他们迎难而上。一个是生活关,在经费不是特别足的情况下,他们精打细算,在财务这一块上表现出比较大的优势,可能我们是财经学校吧,孩子们都比较会理财,在保证每天花费不超过预算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让我们大家吃饱,还会尽量不重样。因为我原以为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的都没怎么吃过苦,看到他们这么努力,让我感到很欣慰。再一个就是他们对当老师这一角色都表现的很重视,在面对同学们时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最好,这一点很感染我。而且呢,我觉得和同学们在一起我都年轻了好多,整个人也充满了活力,很开心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这次实践活动。
闲暇之余便是我们自己动手做饭,生活要有仪式感,做饭也被安排的井然有序,每个宿舍,每位同学都会轮到,有些同学可能不是太擅长做饭,但是为了让大家按时吃到饭,她们更是使出洪荒之力,当然,这可能就得辛苦家长了,因为还得牺牲晚上的时间来给我们视频“现场教学”做早餐,晚间大家还一起为同学们排练“少年畅想体操舞”,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这些有趣的事情,感动的瞬间大概就是对支教意义最好的阐述吧,也是支教的魅力所在吧。
这里的生活可能相对来说是艰苦的,但我们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都弥足珍贵。接下来,我们不会做到最好,但我们会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