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正解
《桃花源记》的正解
———泰安高新区语文教研员:马兆山
上初中的时候我们都背诵过一篇课文叫《桃花源记》,当时老师讲里面描述的可能是渔夫幻想出来的世界。可是现在看来,这篇被我们反复背诵的文章,描写的竟然是一个阴间的故事!里面各种细节,细思极恐啊!
《桃花源记》原文: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全文大概意思就是:距今两千多年的东晋时期,有一个渔人不小心进了桃花源,发现这里的人与世隔绝,但幸福指数很高,这个渔人离开桃花源之后,想拉上政府一起做考察,却硬是没找到桃花源。
我们现代人不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误认为桃花源是一个人间天堂。首先,我们根据课文还原一下这个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课文说渔人是先看到山有小口,好像有光,于是就进去了,一开始很狭窄,然后就宽敞的走进桃花源了。
根据《大汉原陵秘葬经》的记载,秦汉魏晋时期的墓道就是文中描述这样的,“前窄后宽,目的是为了防盗贼”。民间为了避讳死人,是不会把城市、村舍,以及自己家弄成前窄后宽的,不然自己住的地方,不就和死人一样了吗?另外,在当时墓地要依山傍水,有桑竹垂阴,有桃树辟邪。《葬经》说“门前桃桑,为大凶”,桃桑是聚集阴气的,民间的人是不会在自己家附近种植桃树和桑树的。
综合以上信息,墓道结构、桑竹、桃树,这些当时的墓地标配在《桃花源记》中全齐了,那这到底是一个村,还是一个类似坟地的地方呢?其次,课文说桃花源村民的祖先是秦朝人,为躲避战乱在此定居,从此代代人与世隔绝,一直到了东晋时期。
然而,重点来了!村民们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朝代变更,他们与外界从未联系过。那为什么,他们的衣着与外界完全一样?而且他们是秦朝时钻进洞里来的,那他们说话为什么还可以跟当朝人无障碍交流呢?
更有诡异的地方,这个渔夫出去后没有信守承诺保守秘密,而是接着向太守报告桃花源一事。他们就去找桃花源。按理说他一路记号,应该万无一失。可这帮人不仅没找到,还迷了路。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有一种解释———“鬼打墙”!
结合之前分析的细节,桃花源本来就是墓地结构,或者说就是一个阴间,那么长期生活在阴间的人还能是活人吗?所以合理的解释是:他们穿的衣服和吃的食物都是阳间的人烧给他们的。
最后,课文结尾,政府想去考察桃花源,可为什么刘子骥死后, 就没人再过问了呢?这是不是就暗示着,后来大家都发现桃花源根本就是一个死人国?
《桃花源记》的作者根本不是在描写一个美好生活,而是通过一个死人的世界,告诉世人,世间本就存在很多痛苦,那些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并不存在,只要活着,就必须要接受现实。有时候积极的生活才是正确的,不要去寻找那种所谓的人间仙境,红尘是一个大道场,只有体会了世间的苦,步入高真之后方能获得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