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新思读书

沟通言语里深藏对生命的爱——读《非暴力沟通》有感

2017-10-27  本文已影响91人  盛开的秋兰
我的读书笔记

                              文/张秋兰

        不知什么时候,我逐渐把所读的书融入到生活,并用书籍里的精髓指引我如何更好的生活。

        对于我来说,与人沟通、与己沟通都显得比较笨拙。我推崇那种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来主导生活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我读了两遍。

        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和第九章“爱自己”给我很大的震撼。以前的我总是用情绪主宰自己,胸膛常有股无名之火冒出来,却找不到缘由,也无法找人发泄,总自我纠结。看了作者的疏导,我心中畅然。

        本书把“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涉及使用武力的“身体的暴力”比较容易辨别,但是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往往连自己都很难察觉。如果我们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的确经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正确的话,其实有时投射在对方那里却成了炸弹。

        我记得我刚工作那年,跟一堆年长的远房亲戚吃饭。很多人都不认识,我不知怎么一个个称呼他们,很紧张,夹菜时老是夹不住。一位长辈看着我,说了一句“你难道不是中国人吗?”我当时脸红得想找个地方藏起来。时隔多年,想起这句话仍然让我记得她当时的语气和不经意的指责。如果我当年看过《非暴力沟通》,全身心专注自己与她的感受和需求,我是不是很容易接纳和释怀?

        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的察觉,运用时则可以根据需要作出调整而不是固定不变。借助这“四要素”,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借助这一沟通模式学会倾听,用心体会对方此刻的观察、感受和需要并予以帮助。

        “观察”是非暴力沟通模式的第一个要素,但不幸的是我们平常在沟通中往往将观察和评价(包括批评、归类、比较等)混为一谈。我们自以为在表达观察的结果,实际上却是主观评价、甚至武断地给对方贴“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摩提说得好:“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大多数人在不顺心时习惯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听到批评时一般会申辩、退缩或反抗;在沟通中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考虑问题。非暴力沟通则强调当别人批评、指责自己时,不是条件反射式地反驳对方,而是通过倾听,帮助对方从杂乱无章的表述中找到其真实的感受和需要;同时也能诚恳、清晰地表达自己。这样,双方的真诚和爱就会自然流露,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冲突和暴力。当年我那个长辈的需要应该就是希望我能熟练地用好筷子吧。

        《非暴力沟通》还涉及到如何避免过分自责、合理地表达愤怒、运用强制力避免自己遭受伤害、解决内心冲突以及正确表达感激等内容,视野广阔、思维缜密、写作方法独特。在作者看来,非暴力沟通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方法,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醒:“让爱融入生活”,让每个人实现既丰富他人生命、也更加欣赏自己人生的追求目标。

        我们无法给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当我们没有心情去关心别人时,其实也反映了我们亦需要得到关心。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的体贴。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当我们在遇到挫折时,要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当意识到过去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我们要允许这种觉察引发的情感充分流淌。

        我们要“对自身需要的关注”,要以“满足需要”为导向去处理问题,而不是纠结于自我的愤怒与不满,还有尽量用“选择做”代替“不得不做”。作者告诉我们:我们要同时包容那两个不同的“我”,一方面包容对过去的某种行为感到后悔的“我”,一方面包容采取那种行为的“我”。爱惜自己是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

        我们要练习把每一个指责都转化为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要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书中列举了一些妨碍我们体会他人处境的行为——建议:“我想你应该……”;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回忆:“这让我想起……”;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同情:“哦,你这个可怜的人……”;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等令我醍醐灌顶,发现此书在帮助我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变得多么重要。

        书中除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爱的语言,还强调“具体化”的四步骤——具体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具体描述自己的感受、具体表达自己的需要和发出具体的请求。我们常常假定人们已经知道我们的情意,有意无意间会把自己的需要或者感受暗示出来而不会明示。比如夫妻之间强调心有灵犀不点通,亲子之间关注对方的及时反馈。是啊,如果我们自己都不说,谁又能知道呢?

        我们任何的情绪都是因自身而起。“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这样,在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应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第二种是指责对方,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遭遇他人的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地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我们意识到,尽管过去的选择并不理想,但它也是为了实现内心的渴望。”当我们学会爱自己和倾听他人时,我们的沟通能得到尊重和获得高效。

        “我的给予不是让你欠我的人情,而是因为我想活出对你的爱。”看到书中这句话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沟通交流中的言语要深藏对生命无尽的爱、平和与慈悲,我读懂了。

爱的方式——非暴力沟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