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印度小说《微物之神》里有一句话:“三十一岁,不算老,也不算年轻。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如此看来,生和死本来就没有具体的界限。
所以究竟是要怎样才能被称作,活着;又究竟是要怎样才算是,死去。
常常听说:“有些人二十五岁就死了,直到70岁才埋葬。
年纪着实很奇妙。
知乎里有人这样形容:“最不求上进的人,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对感情抱有渴望,又疲于用心追寻与经营;对曾经的珍视点到即止,直到渐渐松手,淡漠又疏离;尚未拥有百毒不侵的内心,却提前丧失了热泪盈眶的能力;不曾经历过真正沧桑,却还失守了最后一点少年意气;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煎熬的日子。”
活力与朝气消逝在“二十五岁”,漫漫一生,行尸走肉般苟且着直到入土为安。
前几日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因心脏病突然离世,各地爱书之人为其缅怀。
如果说《查令十字街84号》是“爱书人圣经”,那么诚品书店必定是爱书之人的殿堂,是文化的翅膀。一直喜欢各种藏着书香气的地方,墙角倚着书架的咖啡屋,校园里门禁森严的图书馆,老人家的书房……一旦沉浸其中,世界都变得安静,好像流淌的四季,春枝吐芽,夏林成荫,秋风凋零,冬雪藏匿。
一切都变得水到渠成,毫不矛盾。
是棱角分明被岁月磨平后温柔的你。
龙应台悼念:“有些人飞扬跋扈,其实真实的贡献很薄。有些人默不作声,做的却是静水流深的事。”
然而这样悲伤的时刻,竟然有人在微博里说:“请把湾湾新闻放到娱乐版。”
一个将文艺和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的书店创始人,在逝世后竟要遭此亵渎,着实可气。
文化和音乐两者,该是没有国界的一类事物。也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和政治挂钩。他以为那样爱国,却恰恰是最无知的表现。
有些人六十七岁离世,却依旧活在爱书之人的心里;有些人看似还活着,却因为无知死去千百回。
信息更迭地太快,这边悲伤的情绪还未蔓延开来,那边如潮水般袭来,将旧的倾盖。
更多的人,悲伤的是林肯公园主唱自杀。这么看来,音乐的渗透力,有些瞬间,是胜于文化的。
有人可以不看书,但总归会听歌。
真要拼个你死我活,一决高下的话,那么其实,音乐也是文化。
只不过,人们习惯了听歌,习惯了看书,习惯了接受如星辰般浩瀚地涌来的音乐与文字,很少在意音乐商店与书店罢了。
怀念作家歌手的比比皆是,让文化有所依托的创始人,以及他的书店,却不是人人皆知。
《七月与安生》里,安生说自己活不过二十七岁,喜欢安生的吉他手也说自己会死于二十七岁,可真正在二十七岁离世的,是林七月。
这虚妄的生生死死,倒是上演了油盐酱醋茶的人生。
你看见的生,未必是生;你看见的灭,也未必是灭。
只是活着的人,依旧要人模人样一本正经地面对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