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享用交易剩余带来的巨大的好处
2018.11.22,学习薛兆丰经济学的第45天,这是NO.45,我要写到NO.1000。
今日所得
学习经济学已经一个半月了,我是受益匪浅。原来我也会有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但是那个时候并不知道,只是觉得那是正确的选择,但是逐渐会有一种意识告诉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要让自己的成本降低,收益变大。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东西并没有搞懂,但是我相自己可以慢慢的搞懂。
经济学是反直觉的,有些我本来深信不疑的观念已经在脑中存疑,比如什么纸跟手帕哪个更环保,比如慈善的好不好。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他知道一个方法可以多快好省的解决一个问题,我多半是不信的。一般长久以来形成的问题通常解决起来都是很复杂的。
在没有接触到经济学之前,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我首先的反应是愤怒,现在我通常会停下来想一下,我想这就是逐渐在进入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我正在养成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会见成效,但是我相信,只要有终点,我一定会到达。我想的波澜不惊不是真的没有情绪的起伏,而是胸有成竹,在选择面前能坚信自己选择的是正确的吧。
今天说的还是需求第一定律,昨天说,价格上升,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需求量上升。
壹 供应曲线
我们可以看下方的图:当价格很低的时候,需求量横坐标就很高;价格逐渐上升,需求量就逐渐减少;当价格上升到一定程度,需求量就萎缩成为零。
那价格继续上升呢?那需求就跑到了第二象限,也就是说,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求量就是负的。负的需求量是什么意思?负的需求量就是说需求变成了供给。所以你看图里面那条虚线,就是第二象限里面的虚线。其实,它就是一个供给,你把它对折回来,折到第一象限里面去,它其实就是一条供应曲线。
这就表明需求和供给没有黑白之分,它取决于市场价格。当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低的时候,我们是需求者,要买入,要消费;但是当这件商品的价格逐渐升高的时候,我们对它的需求量就逐步减少;当这个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你就停止购买,停止消费;如果它的价格还在上升,你就从需求者变成了供给者。
贰 价格上升,需求者可变供给者
我给你举个例子。好几年前,我有一位经济学同行,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个帖子:
“今天早晨从北京北五环仰山桥去河北廊坊开会,接连询问了9辆出租车,没有一辆车愿意去,一共70公里的路程,条件是一不打里程表,二要三百元钱,三要50%的回程空驶费,合计要450元钱;空驶费有这么算的吗?只好愤然取车自驾去了。”
我的这位经济学同行还发出感慨:“对于有些人来说,如果灵魂的表坏了,单靠提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我看了他的帖子,就转发并做了一个评论。我说,你这个例子很生动,恰恰说明了价格的重要性。
第一,当价格提高到450块钱的时候,原来你是个需求者,现在变成了供给者。我可以想见,如果价格不仅仅是450块钱,是4600块钱的时候,你可能就不当经济学老师了,去当出租车司机了。
第二,如果连续九位司机都不肯接活,恰恰说明这条路线的定价系统出了问题,因为概率上你很难连续找到九个跟金钱过不去的傻瓜。出租车司机出来,他不就是要赚钱吗,他不就是要提供服务吗?他怎么会不干呢?
那我们可以断定恰恰是定价系统出了问题,而不是什么人的灵魂出了问题。
说起需求者随着价格的上升会变成供给者这一点,我还想起我当年到美国读书的时候,给我提供住房的就是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都是音乐家,刚买了房,但是他们自己不住,提供给外来的学生。那是为什么?那不就是因为价格比较高,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享受来为别人提供服务吗?
叁 “交易者剩余”
需求曲线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剩余”,或者叫“消费者剩余”。
我们看这条需求曲线,曲线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代表一个人对于这件商品在这个单位上面的个人估值。也就是说,他愿意为了获得这个单位的服务所愿意付出的最大的代价,最多的其他商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个人估值与他实际得到这件商品所付出的代价是有很大差距的。
比如说,你今晚要加班工作,如果工作完不成,明天老板要扣你500块钱,但是这个时候家里突然停电了,这个时候有个人告诉你,他可以为你供电,你愿意付出多少钱?1块可以,2块也可以,只要是500块以内你都愿意付。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为电付出多少钱呢?每度电也就1块钱左右,为了完成工作资源以付500块钱,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付的电费不超过10块钱,这500块与10块钱的差距就是剩余,所以说,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消费各种商品所享受的剩余是巨大的。
同样,生产者和商品的提供者,他们也享受很大的剩余。发电厂卖给你一度电几毛钱,但实际上如果价格再低一点,他们也愿意卖,所以他们也享受了他们对电的个人估值和电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价,他们也享受了剩余。
这当中的剩余,到底应该归谁所有呢?我们通常的名字叫“消费者剩余”,这个名字容易产生误导,让人以为这当中的剩余是属于消费者的,但实际上,我们知道,这个剩余也就是消费者的个人估值,和他们实际上付出的价格之间的差距,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产生的。
没有消费者的估值,就不会有剩余;但是如果没有生产者生产和提供,那也不存在这个剩余。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消费者剩余”是容易产生误导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交易剩余”,只要有交易,买卖双方就都能够享受到无中生有的效用。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继续介绍了需求第一定律的含义,那就是需求和供给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当价格比较低的时候,人们是需求者,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从需求者变成供给者。第二,我们还讲了剩余的概念,我们说最好我们称剩余为交易剩余,而不是消费者剩余或者生产者剩余。
课后思考
今天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这样的,我们讲,凡是交易就有剩余,有剩余,买卖双方都皆大欢喜。但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所谓的价格法,专门打击商人定价过高的行为呢?
根据今天学的需求第一定律,如果价格过高会发生什么情况?消费者就会变成供给者,这也会造成巨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