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城市节拍

社峰古村:血脉里的乡愁密码

2025-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水河

站在社峰村的青石板上,我忽然有种错觉,仿佛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在低声诉说。七百年的时光在这里沉淀成一种特殊的质地——既厚重得让人肃然,又温柔得令人鼻酸。这是吴氏族人用血脉书写的家谱,也是每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乡愁密码。

村口那株老樟树想必记得,吴氏先祖吴党是如何携带家口,从湖州一路迁到淳安,传了九代,又有个叫吴文仪的先祖,才搬到兰溪这片宝地。当他驻足在这"三重山三重水"的"太师椅"地形前,一定感受到了血脉深处的召唤。这位精通堪舆的读书人,在山水间读懂了天地大书,也为后世子孙选定了这方"枕山、环水、面屏"的栖居之所。如今站在积庆堂前,我仍能触摸到那份慎终追远的虔诚——梁柱间的每一道雕花,都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无声诠释。

油菜花田里的四角石牌坊在夕阳中泛着温润的光。这座为"故儒吴大业妻毕氏"而建的贞节牌坊,高不足五米,却承载着千钧情义。我轻轻抚过石面上斑驳的刻痕,突然想起家中老相册里泛黄的照片。原来我们对"家"的眷恋,从来都是一脉相承的。吴氏族人将"忠孝传家"刻在祠堂匾额上,也刻进了子孙的骨血里。那个自题"清心矫吏俗,俭政拯民疲"的泸溪知县吴一本,不正是这种家风的生动注脚吗?

令人高兴的是,这份传承从未僵化成标本。我看见白发老人坐在修缮一新的古宅里制作无骨花灯,指尖翻飞间,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年轻人在改造后的老房子里沏茶待客,用青瓷茶盏续写着"有朋自远方来"的故事。元宵节的舞布龙依然在巷弄间游走,只是举龙的除了吴家后裔,还有慕名而来的游人。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让七百年的古村始终保持着三十七度的体温。

而社峰与永昌老街的关系,恰如古琴与铜锣——一个奏响千年文脉的雅韵,一个敲出市井烟火的铿锵。永昌老街曾是兰溪西部的商贸重镇,商贾云集,车马喧嚣。如今,老街的民国风情与社峰的明清古韵形成绝妙互补:游客在社峰感受完"枕山环水"的隐逸之趣,转身就能在老街尝到刚出桶的酥饼,听一段李渔的戏文。这种"古村+古镇"的联动,让文化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能呼吸、能咀嚼的生活滋味。历史若只供瞻仰,终将化作一具木乃伊;唯有让古今血脉相通,才能锻造出有温度的文明。

离村时,永昌溪的水声渐渐远去。我突然明白,社峰村之所以让人魂牵梦萦,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让我们照见了自己血脉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在这里,每个中国人都能找到那个关于"根"的答案——我们是谁,从何处来,又将如何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古村落最珍贵的馈赠: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守望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