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小密圈主编课堂学员大本营上班这点事儿

这些“小动作”,职场里的你有吗?

2017-08-15  本文已影响87人  云采尖小T

1、抠鼻子

朋友推荐了一个餐厅,慕名前去,餐厅的硬件设施很好,环境优雅,落座后正在看菜单准备点菜,不经意间看到邻座的客人在点菜,站立在餐桌旁的女服务员居然在抠鼻子!女服务员妆容精致,穿着白色的餐厅制服。我目视着她持续且婉转的转动着手指,瞬间,食欲全无,起身离开。

此情此景,不由想起很多年前余世维先生的培训课,先生讲到他在秦国曼谷餐厅的就餐经历:

“服务人员替我上菜,都尽量称呼我余先生,这时来了一盘点心,点心的样子很奇怪,我就问她‘中间这个红红的是什么?’

这时我注意到一个细节,那个小姐看了一下,就后退一步说那个红红的是什么,……。

  “那么旁边这一圈黑黑的呢?”我问。

  她上前又看了一眼,又后退一步说那黑黑的是什么……。

这个“后退一步”就是为了防止她的口水会溅到菜里。”

这种优质的服务无疑赢得了一个顾客的心。

而那个“抠鼻子”的小动作,却无形中“抠”走了多少顾客?

作为管理者,你有这样的员工吗?如果有,抓紧培训她、规范她,并使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然企业的客户会一天天流失,更谈不上客户满意度、品牌美誉度。

作为员工,你有这样的小动作吗?在和客户、同事交流时,会不自觉抠鼻子,却浑然不觉吗?有则改之。因为这个小动作既不卫生,也暴露了你的素养与对人的不尊重。

2、抢话

会议室里,团队正在向总经理汇报一个方案,A君正在介绍情况,B君突然打断A,插话……

“先让A讲完”总经理说。

A君继续,没讲几句,B又开始且滔滔不绝……

“就你话多么?”总经理不耐烦的再次提醒。

这样的场景,在职场交流中常见。如果管理者抢话、不善于倾听,下属会认为他傲慢无视他人、一言堂,长此以往,这个团队里不会出现其他的声音,久之,公司创新力与活力尽失。

经常“抢话”的人,同事也常常会在内心判定他不懂事不会说话。没有人愿意与“抢话”的人交往,周围的同事会慢慢疏远他。

会说话的人则一定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懂得什么时间说话,以什么样的方式、说什么话。

3、吧唧嘴

2003年,公司组织20多位管理者去德国科隆参加Anuga展会,白天布展大家都很辛苦,晚上BOSS请大家吃西餐。伴着几个人的 “吧唧、吧唧”声,劳累了一天的同事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大声议论着布展期间的种种。

“你们不能闭上嘴好好吃饭么?!”BOSS低声说。

张着嘴巴吧唧着吃得正香的几位男同事,突然嘴巴僵住,继而低头闭嘴默默地咀嚼。

我不由环顾了整个餐厅,除了我们,四周很安静:低旋的音乐、偶尔听到的刀叉声,就餐人员的交流也都是轻言细语。因为我们的吧唧和大声说话,有客人用异样的眼神瞟向我们的方向,我甚至读出了他眼里的不尊重与厌恶。

在异国他乡,那一刻才意识到这小小的吧唧声,居然代表了“中国人”的行为、形象,小事不小。

孔子曰“食不言,寝不语”。说的是吃饭的时候最好不要说话,以免影响到消化,睡前唠叨不绝会使思绪兴奋,不得安宁,因而影响入睡。

孔子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教育学生要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的行不逾礼。

今天,这样的“礼”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礼”代表个人的涵养,代表公司的口碑,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每天穿梭职场的你我,遇到一个有素养的人,都会在内心为他点赞,同时,对这个公司倍有好感,合作的成功几率会高很多。反之,如果遇到一个素养差的员工,我们大多会选择远离。抠鼻子、抢话、吃饭吧唧……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动作,其实正在影响着你的人生。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修炼,主动去发现、改掉N个这样的“小动作”,提升个人素养。

宋美龄曾有一个名句:“品德是无法伪造的,也无法像衣服一样随兴地穿上或脱下来丢在一旁。它就像木头的纹路源自树木的中心,品德的成长与发育也需要时间和滋养。”

用心去发现、改变,愿时间让我们变成越来越讲礼仪、知礼节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