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人怎么就输了——我读《蓝袍先生》的疑惑
近日,读完陈忠实先生的《蓝袍先生》,我的脑海里一直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实在人反倒输了?为什么好人反落得贫困潦倒?在仅仅奢望物质满足的年代,他们这个简单的希望都会化为泡影。
《蓝袍先生》包含《康家小院》《李十三推磨》《梆子老太》《猪的喜剧》《蓝袍先生》五篇文章。我读《康家小院》觉得意犹未尽,咋就戛然而止;读《李十三推磨》想到小公务员之死,可惜这儒生无缘官场,偏有戏缘;读《梆子老太》想到因果报应,愤慨之余又难免同情她死后无人抬棺;《猪的喜剧》社会讽刺味浓,幽默之余与我的困惑关切起来;至于《蓝袍先生》,你会看到一个在礼教和进步之中徘徊挣扎的儒生。
虽然我读完之后,大有酣畅淋漓之感,想找人长谈阔论一番,但是初读体验并非如此美好,开篇我个人入戏略慢,以为文章枯燥无味,差点放弃。后来在一个心平气和的时间,我索性拉回第一页,重新来读,便读地津津有味。所以,阅读时选准时机,也不无道理。推荐大家读读,我向来喜欢那些简短干脆的故事,这正和我意。
那是固守社会礼俗的年岁,那是社会激荡多变的年岁,农民重情义但又频频受生活所累。人物故事在陕西那片淳朴大地上上映铺展,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让一段记忆一个时代活了。他们跃然然纸上,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领略到世间别样的人情冷暖。
1 康家小院
妻子死后,康田生打土坯挣钱,但又迫于给联保所缴款,十四五年竟然糊里糊涂地过去了。他意识到没有女人的家是寂静乏味的,但是他最终没有续弦,或许困于庄稼汉子的朴实,街坊邻居的言谈……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娶了好媳妇“玉贤”,家里有女人气了,勤娃踏实勤快,娶妻之后打土坯也更加有劲儿。不同于别家的公婆与儿媳关系,康田生主动把家里财政大权交给玉贤,他们一家人可谓和和美美。康田生甚至畅想着:“现时好了,咱爷儿俩闲时打土坯,不过三年,撑起三间瓦房!”
可惜,转变还是发生了。“政府组织妇女认字学习,乡上派先生来组织扫除文盲。”玉贤遇到了杨老师,倒是毁了自己一生。玉贤被杨老师迷住也情有可原,毕竟她从小长在闺中,家教又严,嫁的勤娃也不过是普通人的样子。但杨老师,样貌,才华,幽默,自然轻易就撩动她的心。可是,杨老师对玉贤的感情不过是玩弄罢了,令人愤慨这个打着进步旗号耍流氓的知识分子。丑事被勤娃知晓后,直接导致了勤娃性情的改变。学会了家暴的勤娃已经不是刚开始的样子了。玉贤在看透杨老师真面目之后,她重回勤娃处或许是最好的去处。只是,他们的感情是否还能像当初那般浓情蜜意呢?想来有些困难吧?而康田生幻想的三间瓦房还能实现吗?
2 李十三推磨

作者附记比故事更精彩。李十三是历史上有据可查的人物,这样作者的想象,更添了几份人情味。
李十三是失意的文人,嘉庆四年,虽然被作为候补,但也知道自己官路无望了。他转而兼职写起戏本,没想到第一个《春秋配》就一炮而红。他的戏本先给田娃,而田娃也颇为仗义。田娃给李十三送小麦见到他家瓮空后的言语就能知晓,虽是戏子,但有情有义。
李十三推磨故事简短,看着却颇为遗憾。平生辛苦治学却无缘得见天子,因为写戏却被皇帝点名捉拿。文中说:“皇上爷亲口说你编的戏是‘淫词秽调’,如野草般疯长,已经传流到好多省去了。皇上爷很恼火,派专使到渭南,指名要‘提李十三进京’,还说连我这一帮演过你的戏的皮影客也不放手……”
李十三和田娃逃了,李十三把保护戏本的重任交给田娃后两人便分道扬镳。李十三在逃亡的路上,把血液喷在那黄土地上,这血里有多少不甘,多少激情或绝望?他输给了皇权在上,输给了封建礼教,但幸运的是,他的戏本流传于世。
有人说如果皇帝只是想召见呢?如果真是那样,李十三还会死吗?还需要逃跑吗?我想,他的戏本必然和当时社会有所冲突的,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受欢迎。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心里也有分辨。再者,他不会想被朝廷判决污了一生清白,倒不如死在热爱的土地来得痛快。
3 梆子老太
作者在引子里就写了梆子老太死后无人愿意抬棺的大事。那时我在想,一个女人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也不至于死后落得这般凄凉吧?越读到后面,越会发觉,这大概就是善恶终有报吧!
梆子老太能够像男人出力干活,但不会做针线活,又有不孕不育症。即便后来收养了孩子,也无法弥补她心底的落差。这些缺陷,让她对别人的私事反倒热衷起来,落得个爱嚼人舌根子的毛病,“盼人穷”的心理也愈发明显。这些倒也不至于让她落得无人抬棺的命运。坏就坏在时代变了。她的口直心快,吃苦耐劳,反倒成了妇女榜样,“四清运动”将结束时,她又当了贫农下中农协会主任。
她腰板也硬气来了,反倒耽误了胡选生军队里的前程,又想着对解放娶花儿的事情指手画脚……口直心快不是错,错在没有脑子。好在平反之后,一切都慢慢肃清恢复常态。看到梆子老太一下成为局外人,心中的确有些畅快,但也觉得可悲。她本身不是坏人,但却做了许多糊涂事,落得个坏下场。即便最后被村民抬棺送葬,但回去的路上,大家却不谈她的好事,因为她一生好像没有行善的事情值得大家叹惋。
梆子老太也算是被时代塑造出来的悲剧人物,在这本书阅读中,梆子老太的故事在我看来是最完整又精彩的。
4 猪的喜剧

这是一篇超短的文章,讲了来福老汉养猪的故事,简单又不失风趣。关于公社的事情,也听老一辈人提起来。那时候,吃大锅饭,干活挣公分,一年吃不几次肉……那时候的艰辛是现在的我难以想见的。
所以,来福老汉辛苦把一头猪喂到“焕然一新”,猪下了崽却不得不贱卖给公社时,让人觉得有些义愤填膺。来福老汉不偷不抢,靠割草把猪养大,本想着靠这接济一下生活,哪料到生活来了个大反转,猪崽被贱卖给了公社。唯一庆幸的是乡亲们朴实善良,竟会偷偷把钱补给来福老汉。而在猪下了第二批崽子时,猪崽市场不济,他想卖给公社,公社的韩主任反倒是推脱起来,让他自己卖掉。几个青年这样怂恿的:“你把猪娃担上,担到公社去,倒在他韩主任办公室,看他咋说……”看到这的确过瘾,但来福老汉不会做出这种不厚道的事情。
难道就是实在人活该受点委屈?其实在当今社会,这类现象难道就没有了吗?
5 蓝袍先生

封建社会,读着四书五经,扯着之乎者也,放在那个时期,也有他们的秩序和存在的依据。当社会文明进步,对传统礼教提出质疑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转变说来容易,但也颇为困难。徐慎行出生在重视“读耕传家”的家庭。爷爷咽气时,“又留下严格的家训,可以归纳为“三要三不要”的遗嘱。其训示曰:教书的只做学问,不要求官为宦;务农的要亲身躬耕,不要雇工代劳;只要保住现有家产不失,不要置地盖房买骡马。”
许慎行继承了父亲的位子,去学堂坐馆,在这之前,父亲给他寻了个妻子。他父亲认为:“男儿立志,必先过得美人关。女色比洪水猛兽凶恶。且不说商纣王因褒姒亡国,也不说唐王因贵妃乱朝,一个要成学业的人,耽于女色,溺于淫乐,终究难成大器……”因而,父亲给他娶了个丑妻,大约是学诸葛亮做派?可诸葛孔明和妻子向来恩爱,而许慎行却懒于理会自己的妻子。对比一下,教书反倒多些乐趣。
杨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给杨徐村派来三位先生,这时候,许慎行格格不入只好辞职,打算回家务农。之后,“乡政府的通讯员送来一张通知,要我到城南的师范学校去进修。”许慎行开始了求学之路,师范学校“速成二班”让他学会了自由,换了行头,学会八字步,和同学田芳萌生的爱恋想来也让他激情澎湃。在离婚热潮下,他也兴致勃勃邮递了离婚申请,可是父亲的以死相逼让他无可奈何。他的进步和父亲的固守日趋分崩离析,但许慎行骨子里还是有传统文化的因子的。
因为积极活跃,一句评价曾是老同学的刘建国校长,许慎行被划为右派。祸从口出,别人的陷阱你如何想得通?许慎行和田芳暧昧不明,而田芳曾拒绝过刘建国。即便徐慎行后来知道,他也付出了二十多年的岁月。而因为右派,加上社会的变化,像前面那些曾被低看的妇女,许慎行的妻子如今也不再胆小如鼠,反倒常常指桑骂槐。虽然可悲可笑,但也是人之常情,谁乐意独守空房,看丈夫迷恋别的女人?
父亲曾交给许慎行“慎言”这两个字,即便后来被他烧掉,但走过半生,他的骨子里仍旧印刻着“慎言慎行”的教义。无论爱情,还是生活,许慎行这种抗争是徒劳的,在妻子死后,他本有机会再娶新妻,可他自己反倒退缩了。正像他自己所说:“田芳能够把我的蓝袍揭掉,现在却无法把我蜷曲的脊骨捋抚舒展……”

我们无法以输赢界定一个人的生平,但是直到现在,实在人还是会常被精明人嗤笑吧?艺术高于生活,又源于生活,那个时代的故事,在今天或许又换着花样上演?我认为写作是值得尊重的脑力劳动,但仍旧招架不住某些人正大光明地抄袭出书,每每看到这类新闻总是愤慨不已。当辛勤劳作未必抵得过那些投机取巧时,我们如何能够袖手旁观呢?你会如何应对呢?
我仍旧相信阳光照亮的地方没有黑暗,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而实在人即便是“输”了,也问心无愧,也输的荣光。这种输,实在是恪守了良心的底线,赢得了自尊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