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闲话
贞观十七年,大唐重臣魏征去世,唐太宗李世民伤心欲绝,辍朝五日,亲写碑文以纪念。这对君臣CP成了后代君臣的典范,作为臣子,魏征直言敢谏,从不谄媚君上,作为君王,太宗从谏如流,一直善待臣工。简直就是模范君臣,最佳搭档。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魏征死后不久,皇帝不仅毁婚,解除了公主与魏征儿子婚约,还亲手砸了魏征的暮碑,据说砸了二百六十多锤,李世民到底是马上征战的皇帝,还真有把力气。不是说好了君臣和睦,恩爱有加的吗?怎么说翻脸就翻脸呢?以前大撒狗粮秀恩爱是真感情还是作秀?这得从头说起。
在封建伦理中,太宗皇帝坐上皇帝宝座之事一直不得人心,是他迈不过去的坎,杀死了哥哥和弟弟,逼高祖退位。这些事和他表叔前朝皇帝隨炀帝干的差不多,而且,隨炀干没干还不定,他李世民是真干了这些有伤人伦的事。既然已经干了,他李世民就得证明自己干得对,一方面他组织文人墨客抹黑李建成李元吉,说他们一无是处,总而言之就该死;另一方面就是勤于政事,树立自己是个好皇帝的人设。以自己的人设堵住悠悠之口,证明自己乃天命所归。
从谏如流是明君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从谁的谏呢?如果从的天策府也就是李世民老部下的谏,不够有说服力;如果能和前太子府的人搞到一起,岂不是妙哉!和前太子府的人搞在一起,一方面说李建成昏聩无能,不能知人善任,另一方面说明李世民从善如流,天下归心,一举两得。所以,李世民一上位,就急于找一个能帮他完成人设的助手。
李世民第一次见魏征就一顿臭骂:“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从容回答:“如果太子听我的话,哪有今天?”李世民心中大喜,终于找到一个会演对手戏的了,这个回答真他妈好。魏征的意思如果李世民不先动手,太子李建成就会动手,李世民这是自卫呀,心中还有何不安,臣民还有何废话。于是李世民就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后来做了宰相。从此这两货就心照不宣地演起了明君与诤臣的故事,一个直言进谏,一个言听计从,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当然其间李世民也有不满意的时候,不过为了自己明君的人设,也就忍下来了,当然魏征也识趣,并没有太过火的表演。
魏征死后大约半年,皇帝查到了一件事,就是魏征回家写日记,将他与皇帝的对话记录在册,而且有自夸的嫌疑。这个相当于两人在台上说相声,表演得挺好,观众热烈鼓掌。下了台那个捧哏的就发朋友圈,说稿子全是他一个人写的,这是在毁逗哏的形象呀,要知道逗哏才是主角,这两人迟早散伙。另外,魏征推荐的两个人接连犯事,说明政治洞察力也不行。这两件事逆了皇帝的龙鳞,一怒之下,砸了他的墓碑。
领导与下属哪有什么真的惺惺相惜,只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魏征演着演着入戏太深,竟然当真了,所以出了昏招,居然回家写日记以自表其功。要知道,功劳都是领导的,哪怕领导的稿子都是你写的,方针政策都出自你手,你断不能说出去。下属只需要配合领导就好,他要演明君,你就大胆直言;他要表演才华,你就故纸堆里找词;他要演雄才方略,你就拼命点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魏征死了,可仍有利用价值。贞观十八年,太宗征高丽失败,对群臣说如果有魏征在,不会让我这样干呀!表面上是自责和痛惜魏征,实责上是指责群臣,你们是干嘛吃的!成功地将战败的责任摔给了群臣,死了的魏征成了他的挡剑牌。曹操也摔过这样的锅,赤壁之战后,曹操说“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于是复立所制碑,诏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