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大师王小波(2):《万寿寺》第二章

2020-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深海书社

上回讲了第一章里的十个比喻句,也许有些评价会不太妥当。我觉得我的鉴赏能力还不够高,暂时也只能分析到这个水平了。我这个学习的想法之前就想实施了,可是太难,如此分析一本书的话,耗时可能会比较长。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探寻吧。

在第一章里,我们知道作者“我”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记忆,而在迷迷糊糊之中走进了万寿寺,印象中这儿是“我”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小隔间里,发现了桌子上的手稿,手稿上写的是晚唐湘西节度使薛嵩的故事,通过大量的细节再现了薛嵩在湘西的生活状态。小说由此开始双线并行了,一边讲述自己的在现实生活中荒唐奇异的经历,一边讲述更具有传奇色彩的薛嵩的故事。通过这两条线的交错并行,达到了作者的意图.这种意图,我的理解是,在于一种思维想象的乐趣,在于一种对现实社会荒诞的讽刺与调侃。

第二章里有接近30个比喻句。我有一个想法,比喻其实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而在于适当。不能纯粹地为了比喻而比喻。钱钟书的《围城》里,有相当多的比喻句,这一点为一些批评家所不喜,觉得是在“吊书袋”了,是“以文显才”,以“才”来补小说之不足。

比喻是极为有趣的一种语言,在写作的修改过程中,也可以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1、我清楚地记得那片亚热带的红土山坡,盛夏时节,土里的砂砾闪着白光——其中有像粗盐一样的石英颗粒,也有像蝉翼碎片般的云母。这种土壤像砂轮一样,把锄头磨得雪亮。

【析】:这句是典型的将陌生的东西熟悉化的比喻形式了。石英、云母,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是完全没有一个意象感在这里的,可能就是一些好看的石头。作者在这里把它比喻成“粗盐”和“蝉翼”,极为生活化了,明显地更为可感知。而且“盐”的雪白和“翼”的透明,与前面红色的土壤,构成的是对比鲜明的色彩画面。

在这种描述画面场景的情况下,色彩也是重要的一环。而如果红中还是红色,成了一片红,倒显得会有点奇怪了。

2、那些苗女的肤色像红土一样红,头发和眉毛因而特别黑。我好像也见过这样的苗女,并对她们怦然心动。.//苗女的眉毛像柳叶一样的宽,下颚宽广,嗓音浑厚有力……

【析】:这两句是外貌描写的比喻。我们可能会想起小学时候写过的作文,“同桌的眼睛就像葡萄一样黑”,这样的句子。这句比喻就显得比较平常了,但是回到之前讲过的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说完比喻之后,要加上描写对象给自己的特殊的体验与感觉,这样才能显示出比喻之重要。

其实人物外貌并不一定特意要比喻的,如果写得俗了,反而会给文章减分。没有妙笔,不如不比喻。

3、它既吃草,也吃树叶子,吃出了一个滚圆的大肚子,像产卵前的母蝈蝈,不像一匹马。

【析】:这个比喻句写马,以小物体喻大物体了。而“母蝈蝈”,还是产卵前的,着实是有趣了。

比喻本身作为一个形式,也成为了文学语言的味道。在读文字的时候,有些句子的内容可能是无关紧要的,读得反而是一种趣味。

在王小波的语言之中,时常会有这种语言趣味,而且非常地生活化,直让人觉得作者有意思。

4、在那面墙上,有一扇竹编的窗子,把它支起来,就会看到一棵木瓜树,树上有个灯笼大小的马蜂窝,上面聚了成千上万只马蜂,样子极难看,像一颗活的马粪蛋。

【析】:这句也是双重地比喻,“灯笼”是形容其大小,而“活的马粪蛋”是描其形态。

比喻有一个动与静之分,大小是固定的,则用静物比喻。而其形态是动的,便可用会动的物体比喻,这是“活”字的妙用,有的时候,静物也可以转化为可动的物体。

马粪蛋,也是一个具有年代感的东西了。我们这一辈,怕是马都没有见过,更不用说这个东西了,离我们还是很有距离感的。王小波以前下过乡,乡村的一些特色风物,也时常出现在他的笔下。这种丰富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将其藏在脑子里,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出来了。

5、.后来他用铁枪掘了一个坑,把耳朵葬了进去,还是觉得气愤难平,就平端着长枪,像一头河马一样吼叫着。

【析】:这句的比喻不在于其形象了,人跟河马在这里,体现得更多的是其动作神态。河马我们也没有见过,通过前面的气愤难平,倒是可以想象一二。如果你见过河马的图片的话,应该知河马吼叫的时候嘴巴张得极大,这里应是取这种神态而言。

这儿取得都是随机选取的较为有趣的比喻,其余的20几个比喻句,也各有其特色及可说的。

比喻能成为一种风格,其实极需要作者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了,不然可能就会存在在无“喻”可比的情况。

比喻也要求我们强化联想能力,由此及彼的思维跳跃能力。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去培养的,有意识地去思考,写起来才会越来越顺。

祝大家写出自己想要的比喻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