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漂亮的胜利,是与自己握手言和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我常常会收到读者朋友发来这样的问题:韩大爷,我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我该怎么办?
那个“什么什么”,可以填充进任何词汇,排名最高的三项分别是:敏感、内向和自卑。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我该怎么办?
由于我很多文字都是根据读者面对的问题所写的,所以基本上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出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于是你也看到了我关于以上这三个问题,写了很多篇。
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意识到好像哪里不对劲,又一时想不通透,便继续绕着圈跑,不停地提供建议:《别让敏感拖垮了你》《我不关心你说什么,我在乎你怎么说》《想成为一个自信的人,记住这几条》等等等等。
虽然这些建议被大家热捧,觉得简单又有效,但我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还一直找不着。
直到有一天,我和一位朋友去吃饭,点菜的时候他拧着眉头,十分焦虑地问我:糟了糟了,我最近不能吃油腻辛辣,这可怎么办。
我当时脱口而出:这有什么怎么办的呢?不能吃油腻辛辣,那就不点呗,旁边不是还有清淡的吗,咱们就吃清淡的不就行了吗。
他嘴一点点咧开笑:啊,哈哈,对啊对啊,这也不算个事儿啊。
我说是啊,然后满脑子都浮现出了那几个问题:
我是一个敏感的、内向的、自卑的人,我该怎么办。
恍然大悟:很多事物都是中性的,是特点而非缺陷,如果严重影响到了某个生活方面,那就对症下药即可。
但在日常,完全不必紧张,它们仅仅是岔开在眼前的几个路口,诚然,很多人选择了这边,但你仍然可以选择那边,殊途同归,然后下个路口见。
2.
敏感、内向、自卑这些性格特质,越来越被今天的人们视为精神上的阑尾,恨不得割之后快。
在通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仿佛人手一本《成功宝典》,第一页就写着欲练此功,必先……必先割舍掉内向自卑与敏感。
然而一方面不现实:一枚硬币永远都有两个面,吃西瓜也不能口口都咬中间。
另一方面没必要:今天为了这件事抹去这个,明天为了那件事再抹去那个,最终你的画布上什么都留不下,只剩下照相机都能做到的,极度逼真,却也极度苍白的一片。
我曾经试想过这样的景象:现在人人都在鼓吹高情商,每个人提起什么优秀人的标准,都能列出个一二三。那么有一天,假使地球上两百多个国家几十亿人类全被这些条框洗脑,大家都活成了统一的且同一的,所谓的“优秀的自己”,这个世界真的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吗?
说实话,我并不是很有兴趣留在这样的“人间”,一想起两个人碰面就会拿出高情商手册第五章第六节的得体方式微笑打招呼与寒暄,我的肝脏就有点发颤。
3.
很多人对当下的自我蛮嫌弃,究其原因,倒不是说这种特质真的给他们带来的哪些实际的困扰与问题。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数量足够多到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同伴。
注意,我们讲的是自我,自我相对于本我而言,是极具社会属性的存在。
如果在社会关系上你发觉自己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落了单,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觉得自己出了毛病,因为人的一个终极需求就是“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的一大半来源就是社会环境给你的正反馈。
这时有意思的现象就发生了:当一个强力的声源向社会环境发布了一种“标准”时,原本对这种标准就很认同的人会更加理直气壮地附和,哪怕他们占少数,但由于响度够大,也足以构成正向循环。
与此同时,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虽然量上占优势,但他们敢怒不敢言或不屑言,这就造成了一种误会:让理直气壮的人更加理直气壮地鼓吹那个标准,让沉默反对的人以为自己的确是少数的异类,继续陷入沉默的螺旋。
如此循环往复,你慢慢会看到:仿佛这世界就“应该”是那一种样子,仿佛做人处事就“理应”向那种标准靠拢。如果我违背了,那么我“好像”就成了少数派,少数服从多数,糟糕!我出问题了,我有毛病了。
于是,你再看看这三个问题吧: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敏感的人,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我该怎么办?”
正因为一个个“内向、敏感、自卑”的生命个体,他们的性格特点本身就决定了他们注定不会站出来高喊:这些都没什么,这些都很正常嘛!这才导致那些“外向、钝感、自信甚至自负”的生命个体的声音永远被无限推崇与放大,于是你才在脑海中确定了这样的思想:
我们都应该成为那样的人,我们都应该往东而不是往西看。
4.
读到这里,聪明的你会发现我写这篇的意图愈发明显:
是的,我想稍稍做这样一次尝试,尝试着为自卑、敏感、内向的人背一次书,代一代言。
先来说敏感:敏感是一个中性词汇,无关优缺点。缺点被那拨人指摘的够干净了,本身敏感的这拨人也肯定能体会到它有多坑爹,一个敏感的人,受到的伤害几乎都是成倍的。
但别着急,敏感有其好的一面,首先他们对世界的体察也是双倍的,他们能够在有限的一生里活出第二生甚至是第三五生来,从生命体验值来讲,可以说不亏稳赚。
另外,真的请你珍惜身边那些看起来敏感的人,他们并非小心眼,只是更在乎你们的看法,由于过于在乎,导致一些问题上会展现出你不太能接受的一面,但注意,在与此相对的另一些问题上,他们会让你深刻地感受到成倍的善意与温暖。
再来说内向,内向同样是一个中性词汇,内向应该反过来定义,叫“向内”。有些人可能表现得不善言辞,不会聊天,或者跟一群人有话说跟单个人没话聊,这些统统与他和你的亲密度无关。只是他们的性格特质是“向内求”的,讲究“心里有数”就好,更务实一点。
内向同样不阻碍你的个人发展,权威统计结果显示:世界牛叉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多半都具备着外向、开朗、有挑战性喜好竞争等人格特质,但把目光抬升到Boss级别,基本都是内向的人。他们喜欢扮猪吃老虎,你尽管滔滔不绝地逼逼叨,他们不说话,就看看。
最后,我们来聊聊自卑。自卑这个词是自信的伴生词,两者缺了一个另一个的定义就立不起来,如果缺少实打实的自信概念,那么自卑这事自然也就烟消云散。
那么好,接下来可以完全放心了,因为:绝对意义上的自信,真的是不存在的。
从微观上看,你在地球上找不到一个完整自信的人,他们即便再自信,也仅仅自信于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
而且,每个人的自信后面都有一个托架,人们的自信都靠某样自己以为别人很看重的东西支撑着。所以摧毁一个人自信的最好方式就是对他在乎的东西你表现出不care.
从宏观上看,财富、权力及社会地位与名声都是不够稳定的存在,你今天以它们为原材料构建起的“看起来很自信”,明天又会因为它们的流转而被打回原形,活得狼狈不堪。
所以我建议不论是自卑还是自信的人都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手上,身上以及周围所有拥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甚至是如果地球上只剩我一人伫立在苍茫的天地环宇间,我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那个时候我会对自己怎么看?
你的答案,就是真正值得你倚靠的,自信的根源。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心知渺沧海之一粟的帕斯卡尔,说出“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是多么的骄傲。
所以你知道为什么一粒尘埃都有底气存在,真正的自信是敬畏的微笑,笃定且毅然。
不必再去纠结自己是个什么颜色的烟火,然后抓着头发问自己怎么办。
因为有一天,洞房花烛夜,一对新人即将滚床单,那姑娘唯唯诺诺地坦白道: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开朗。
小伙子会说:巧了,我的外向也是装出来的。
姑娘又说:其实,我这人挺自卑。
小伙子会说:很好,我对自己也这么看。
姑娘眼里闪着光:我还很敏感。
小伙子拍腿称快:bingo!我也很敏感!
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伴,如果还没有,那就试着与自己握手言和吧,你就是你最好的伴。
End.
转载、开白等事宜请给我的经纪人bingo_发送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