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平等和尊重是可爱的基础——舒生读《论语》第七十四
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人做过一项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家里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几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郁“,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经常“暴躁”。几米说:“小孩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因为表面的伤痕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心的伤害是无形的。毁掉孩子一生的杀手,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父母的“语言暴力”。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道理贯通。曾子说:是的。孔子走出门后,学生们问曾子:这话说的什么意思呀?曾子说:先生学说的核心理念,就是忠和恕两个字罢了。昨天说了“一以贯之”,今天看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一句话就总结了孔子之道,就是忠恕而已。在他看来,这就是儒家之道。后来他在《大学》中对忠恕之道有所发挥,孔子的孙子子思继承了曾子的衣钵,在《中庸》中写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相近。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人对人对己的根本道理。曾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归结为忠恕之道,其本身就有着深远的意义。他不仅指明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时的基本道德准则。可以说,这是将孔子“仁”的价值观向方法论发展的重要一步,行忠恕之道就是行“仁”道,用今天的话说,背后是对别人的平等和尊重。
那么,到底什么是忠和恕?如何体现这种平等和尊重呢?先看忠,心上有个中,放在心中。简单来说,为人处世和工作中,尽心竭力就叫“忠”,这一点,曾子在“三省吾身”之中有所提及,“为人谋而不忠乎”。“恕”,如心,将心比心。孔子自己下过一个特别有名的定义,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恕”,就是今天常说的“同理心”。但这些要求,都是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要求自己忠恕,别人就要对等的忠恕对你。
在过去,人们只要一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有人说混的不好的一个原因“把自己太当人,把比人不当人”。
对“忠”还有一种发展也是大家所诟病的,就是经常以“为你好”的名义对别人的生活工作横加指责和干预。以父母对孩子为甚,“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变成了限制别人的要求,我认为好的,也就是你必须认为好的,不认为也不行。一切都是出于对你好,所以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关心你,所以你得听我的,我在乎你,所以你得按照我喜欢的状态作出改变。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就那么不领情呢,你也太自私了吧?我这是为你好,你怎么就不站在我的角度想一想,你也太绝情了吧?就算后来证明我错了,那至少我也是出于好心,情有可原。
“忠”变成了这样的状态,恐怕有悖于孔子的原意,但这口锅却让孔子背了。今天不少人指责这是儒家文化带来的糟粕,是传统家庭观念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侵蚀,是父母控制孩子的依据。其实,这是误解,这些做法是对“忠”的扭曲,过犹不及。把向内对自己的道德要求,外化为对别人的道德绑架。其实,按照孔子的本意,无论何时何地,若你真是为了对方好,请用实际行动证明,而不是要求别人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成了开头李玫瑾老师所说的那样,不懂得平等和尊重的教育其实是“摧残”,父母变成了“杀手”,十分可怕。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可是,对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若是还能做到的话,那就说明你已具备了“行仁”的资格。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
这就是对忠恕之道的狭隘理解,将其矮化为熟人之间的处世原则。也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的一个不要的倾向,有人甚至把它上升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缺陷。认为中国文化对熟人之间的关系有一整套规则,人人都遵守,但在陌生人之间却没有。进而认为缺乏陌生人之间的道德准则,是导致商业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成为阻碍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实,这样的现象确实有,但这样的指责没有道理。如果真要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上找原因,那只能说是对孔子忠恕之道的“不及”,即使是在传统社会,能做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也不可能变成对陌生人坑蒙拐骗的人。
今天,我们走进新的时代,信息网络和市场经济,让人与人的接触面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这样的背景下,忠恕之道变得更加重要了,懂得平等待人,学会尊重他人。做一个有义、有信、有爱、有敬的人,以忠恕之道对人对事。自己想被别人以诚相待,那就先以真诚对待别人,自己不想别别人坑蒙拐骗,那就首先不这样对待别人。这样,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会逐渐建立互信,在互信的基础上更容易进行交往和交换,并由此进而产生思想和经济的附加价值。由诚生信,有了信,就接近了朋友的关系,变成了人情的一部分,这样关系网络一下子有了一个跃升,便会产生叠加效应。以此为基础,建立起诚信社会,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方向。
回到原文,做人做事,尽心尽力,对人宽厚、包容,便是谦谦君子的形象了,无论古今,都是十分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