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会交流吗

2020-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麦思先生
image

我们真的会交流吗

1.学会倾听

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 。

吴军在《硅谷来信》前两封中就提到即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要试着找出其中合理之处。这是吴军的中学校长万邦儒先生的教导。当时吴军还是中学生就能够领会这样的教导,可以想到他为什么会有如今的成就。

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我们要牢牢记住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原则: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2.说与不说

通过努力、通过积累成为能说更多话的人。

3.共生状态

以为自己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己,这种状态心理学上成为“共生”。我们必须让自己脱离思想上的共生状态。 讨论的是三个原则

瓦茨拉夫·哈维尔先生制定的《对话守则》:

  1. 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1. 不做人身攻击。
  1. 保持主题。
  1. 辩论时要用证据。
  1. 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1. 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区别。
  1. 对话要有记录。
  1. 尽量理解对方。

难以跨越“自以为是”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我们为了变得“有知”而挣扎;然而,挣扎的结果是我们将面临更多“无知”。

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那么最好的选择只有一个:退出讨论。

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心智成长是自己的事情

4.正确复述

如果甲与乙两个人需要沟通,过程是:

  • 甲将他的想法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即“编码”),
  • 乙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甲的语言(即“解码”),
  • 然后反过来再次进行。

此过程可能重复数次。

不同人的“编码/解码”机制常常也不相同

为了保证沟通顺利,往往需要添加一个验证机制,或者说反馈机制

5.勤于反思

  1. 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2. 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3. 使用记录,使自己能够记住更多的经验

  4. 通过观察和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5. 经常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6. 耐心等待以获得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