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想法

十年奉亲包青天

2021-08-02  本文已影响0人  左手梦圆

        世称包公的包拯,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出生于庐州(即今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小包村)的一个官僚小家庭。

        包令仪夫妇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对包拯抚爱备至,疼爱有加。与天下所有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愿一样,包令仪夫妇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能有一番大作为。所以,自幼便将包拯送到距离住家不远的香花墩学堂读书,接受良好的启蒙教育。

        包拯是一位非常有孝心的儿子,他一直恪守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因而到了弱冠即二十岁那年仍未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始终对父母孝顺恭敬,陪伴左右,照顾双亲,起居饮食,无微不至。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进士及第,被授职大理评事。但包拯考虑到自己的父母年事已高,不会同他一起远行,便奏请皇上在合肥附近给以差遣,以便忠孝两全。宋仁宗深为感动,于是,便改授包拯为临近合肥的和州监税。

        然而,正当满怀豪情,准备安民报国的包拯返回合肥的家中时,年迈的父母却执意留恋故土,说什么也不愿意随儿子去和州任职。在为官与尽孝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作为独子的包拯毅然舍官尽孝,辞掉监税的官职,屏居乡里,在家侍养双亲。直到父母相继终老天年之后,又筑屋于墓侧住守三年,前后共达十年之久。

        正如南怀瑾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所说的“唐宋之后,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这句名言。一个人对父母家庭有真感情,他如出来为天下国家献身,就一定真有责任感”那段话一样,包拯这位大孝子又得到皇上的赏识,并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被朝庭任命为知端州军州事,也就是被派到今天的广东省肇庆市任职。他清心直道,勤政爱民,廉洁公正,刚正不阿,执法如山,政绩突出。三年后被召入朝,曾任监察御史、三司使及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后任枢密副使。1062年,64岁的他卒于任上,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孝肃”。包拯一生始终以自己写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往牒有遗训,无贻来者羞”这首诗作为出仕为官的座右铭,最终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德昭千秋,行铸官范”的一代名臣包青天。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包公十年奉亲,我却愧对双亲。我出生在六十年代中期的粤西山区农村。那时候的山区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生活贫困。而我们家人口又多,我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家里经济上的拮据和生活上捉襟见肘的困窘便可想而知了。全家人每个星期只能有一两个晚上能吃上米饭,其余时间的一日三餐都只能吃稀饭和地瓜、芋头、玉米等一些杂粮。我身上穿的多是哥哥们穿过的旧衣旧鞋,且经常要缝补。在我从小的记忆中,父母双亲一生都在辛勤地劳作,干了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生前根本没享过什么福。尤其是母亲,她出生才几岁就被卖到了别人家,之后又被卖过好几次,最后被卖到一个地主家当童工,做苦力活,侍候地主家人,受尽苦难。她一天学都没上过,直到长大后与父亲结婚,依然是一个文盲。母亲离开人世之时,她依旧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亲是谁,以及出生地具体在哪里。母亲六十一岁便走完了自己不幸、劳累而短暂的一生。她离去那年,我还在部队工作。母亲是被食道癌夺去生命的,临终前的那几个月,她连吃饭都十分困难,基本吃不下什么东西,可以说母亲是被“饿”死的。所以,当我急匆匆地赶回家里看到母亲瘦得像一具木乃伊一样的遗体时,我悲痛欲绝,不顾一切地哭着要抱抱母亲。妻子和几位老家的邻居把我紧紧地拉住,其中的一位婶子还不停地告诫我说,不能靠近,眼泪如果滴到了母亲的遗体上就会不吉利。第二天盖棺的那一刻,我更是不停地哭喊着:“给我多看母亲一眼,给我多看母亲一眼,给我多看母亲一眼……。”想到母亲就要永远地离开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听着“咚——咚——咚——”钉棺材的声音,我整个人完全失控了,每一颗钉棺材的钉子仿佛都钉进了我的心里,我痛哭得撕心裂肺,不能自己,真想自己能晕死过去。这个痛彻心肺的情景,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前些日子,我从季羡林季老写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中,恰巧读到了这段我深有同感的文字:“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红高粱饼子)。”大师的这段肺腑之言,多么令人动容。

        尽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要旨。为倡导孝道精神,曾子还专门写了一部后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的《孝经》。而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二十四孝》中,就分别列举了五帝时期“孝感动天”的虞舜;春秋时期“鹿乳奉亲”的周郯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啮指痛心”的曾参、“芦衣顺母”的闵子骞、“百里负米”的仲由;汉朝时期“亲尝汤药”的汉文帝、“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刻木事亲”的丁兰、“行佣供母”的江革、“拾葚异器”的蔡顺、“涌泉跃鲤”的姜诗;三国时期“怀橘敬母”的陆绩、“哭竹生笋”的孟宗;魏晋时期“闻雷泣墓”的王裒、“埋儿奉母”的郭巨、“卧冰求鲤”的王祥、“恣蚊饱血”的吴猛、“扼虎救父”的杨香;南北朝时期“尝粪忧心”的庾黔娄;唐朝时期“乳姑不怠”的唐夫人;宋朝时期“弃官寻母”的朱寿昌、“亲涤溺器”的黄庭坚。这些人当中,既有帝王,又有国君;既有朝庭官员,又有辞官归家之人;既有孔子的得意弟子,又有为人师表;既有县令,又有贫家子弟;既有小男孩,又有小女孩;既有为人媳妇,又有诗人。从中可见,我国历朝历代各阶层的古人,对奉亲尽孝是多么的重视而又身体力行。孔子还对如何尽孝道进行了归纳总结:“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子奉事双亲,日常家居,要充分地表达出对父母的恭敬;供奉饮食,要充分地表达出照顾父母的快乐;父母生病时,要充分地表达出对父母健康的忧虑关切;父母去世时,要充分地表达出悲伤哀痛;祭祀的时候,要充分表达出敬仰肃穆,这五个方面都能做齐全了,才算是能奉事双亲尽孝道。)《长阿含经·善生经》上也写道:“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意思就是开示我们,作为子女,应当从五个方面尊敬孝顺父母。哪五个方面呢?一是供奉赡养不能使父母有所缺乏;二是做事之前先禀告父母;三是对父母做的事情应当顺从;四是对父母正确的命令不要违抗;五是不要使父母正当的事业后断无人。对照衡量一下,来个扪心自问,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对父母又做到了哪几个方面或又做得怎么样呢?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往今来,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但在现实中,“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走千里儿不愁”;“只见母怜儿,不见儿怜母”;“长大取得妻,却嫌父母丑”;“有了直抱的娘,忘了横抱的娘”等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孩子缺失了感恩方面的教育。因而,现在的孩子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视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栽培和别人的帮助为理所当然。日常生活中,只想索取,不愿付出;只想得到,不愿回馈;只想占有,不愿施予。这样长大的孩子肯定不会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那就不可能懂得尽孝,当然就无法培养出良好的德行,也就难以成就一番事业。

        古人有一副对联写道:“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由此可见,不要等到所谓有了钱、有了房、有了车等物质条件富足的时候才去尽孝,在平常的日子里,懂得偶尔给父母或一些时间的陪伴,或一个深情的拥抱,或一声谢意的表达,或一点成绩的分享,或一次电话的问候,或一份良好的祝愿,等等,都是尽孝呀,而且,这些心灵上的按摩和精神上的抚慰,对于父母双亲的健康长寿,往往要比物质上的东西发挥更大的作用。

        郑板桥说:“敬老如敬子。”这真是一个非常好的提示。现在,我非常羡慕父母还健在的人。但愿这些为人儿女们都能做到如《诗经》上所写的那样:“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孝心不尽不竭,永远给你同列。)我想起自己已经故去的母亲和父亲,便更加深切地感到,人生中有些事情是可以等一等的,但尽孝绝不能等,否则,就会后悔莫及。

        这也就是包公十年奉亲这个历史典故赋予我们的最好启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