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青年作家胡宝林: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

2021-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陕西播报

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

———记连获孙犁散文奖和冰心散文奖的青年作家胡宝林

  宝鸡日报记者  王卉

  第三十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12月1日在天津揭晓,宝鸡日报社编辑策划部主任、青年作家胡宝林的作品《叩问青铜》一举摘得孙犁散文奖·东丽文学奖。这是《叩问青铜》继10月15日荣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之后,再获全国文学大奖。消息传出,各方关注的目光纷纷投向有着“青铜器之乡”美誉的宝鸡,投向生活在这里、深情书写宝鸡之美的胡宝林。

              致敬家乡“青铜”问世

  《叩问青铜》初写于2000年,又于2013年重写。之后,胡宝林投稿给多家报刊,却杳无消息。这篇文章与文中所写的青铜器一样,静静地埋藏在“地下”,等待一双慧眼的发现。2019年10月,省作协《延河》(下半月)上,《叩问青铜》完成了首秀。直到如今,《叩问青铜》连获两项全国大奖,这件深藏多年的精品之作,终于擦掉身上裹着的泥土,发出灼灼光华。

  “青铜器是在对抗时光的流逝中凸显自己的价值的,能在时光中不老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字。”和孙犁一样既当报人又从事文学创作的胡宝林淡定地说。

  从2000年到2021年,这是一篇文章静度光阴的21年,也是一位报人作家孜孜追求的21年。初写这篇文章时,胡宝林大学毕业不久,在乡下教书。现在,他已投身党报工作19年,练就了多副笔墨。当记者时他以采写消息、通讯报道宝鸡,多年来共获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奖、陕西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新闻奖项30多次,并被评为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进入编辑岗位后,10多年来,他在白天和夜晚编辑着新闻,为编好版面竭力尽智,认认真真做好新闻宣传的幕后工作;常年晚上加班、节假日加班,和同事们一起为一个个全市中心工作新闻宣传默默贡献力量。去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宣传工作实绩突出,他还被评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阶段性专项工作先进个人。当编辑,出去采访少了,他就在零零碎碎的业余时间拿起散文之笔,以更具温度和情感的方式继续书写宝鸡,传播宝鸡之美。

  “以我的作品写下对这方土地和人的深情和敬意!”胡宝林把目光投向秦岭脚下的故乡,2016年出版散文集《此生此地》。他在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宝鸡行走,探寻着古迹文脉,笔触不知不觉间伸向宝鸡厚重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越是深入,他越觉得其博大、浑厚和深邃,而这些写作是《叩问青铜》写作的延续,是对宝鸡这片几千年文明浸润的土地的深情致敬。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父亲的汗水》《喜看渭河展新颜》,在《光明日报》发表《西府臊子面》《“黑白通吃”宝鸡面皮》《关中泡馍》,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的国与你的家》,在《中国文化报》发表《读秦岭》……这些发表在大报大刊的书写宝鸡的文章,被《文摘报》《读者》等报刊转发,并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央媒的新媒体多平台多端口向国内外推广,产生立体化更广泛的传播效应,把宝鸡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之美推介到了全国,让更多的人赏识宝鸡、关注宝鸡、爱上宝鸡。

  精品云集    “青铜”问鼎

  散文是备受读者和作家喜爱的文学体裁,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在当代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记者,又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的胡宝林,这次以《叩问青铜》“试水”备受瞩目的文坛大奖,从上千篇佳作中脱颖而出,再次证明了宝鸡青铜文化的魅力和宝鸡作家的创作实力。

  《叩问青铜》分《问铜》《问尊》《问戈》《问鼎》《问盘》《问人》六部分,近万字,让宝鸡古老的青铜器大放光彩,向世人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根深叶茂。

  捧读作品,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炽热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宝鸡这片文化厚土的热爱。作者与一件件青铜器对谈,内心从容,眼光温润,用慧心的观察、精巧的构思和诗意的描述,经纬起大量的人和事,道出自己对宝鸡青铜文化深度观察后独到的思想收获。

  关中之西的宝鸡是炎帝故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这里出土过数以万计的青铜器,“中国”一词最早就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重器——何尊。

  但青铜器历史久远,内涵深邃,以散文这种体裁来书写,很容易流于艰涩、空泛或史料堆砌,胡宝林却以不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挑战难度,创作出这篇时代音画“解码”中华青铜文明大美,并赢得冰心散文奖和孙犁散文奖的青睐。

  叩问青铜  绽放光华

  “以怀旧散文引人关注的胡宝林,凝视名闻天下的宝鸡青铜器,拂去国宝上的尘埃和锈斑,抚今追昔,意醉神迷。于是发怀古之幽情,扬葩振藻,以文化散文再使令名昭彰。”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晓林教授读过《叩问青铜》后,对文章大为称赞。他说:“作品以‘铜饼遐思’为肇始总论,分述‘尊’与宅兹中国、‘戈’与杀伐征讨、‘鼎’与权利交替存亡、‘盘’与贵族生活哲学,终于‘制造者湮没无闻’的喟叹,可谓体大思精,铺排纵恣,探幽发微,闳中肆外。笔锋所触,绣虎雕龙,烂若披锦,一幅周秦盛衰治乱绘卷即现目前,蓊蔚洇润满目,峥嵘轩峻仰止,令人击节拍案。”

  宝鸡文理学院文传院副院长、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教授,对胡宝林这一匹陕西散文界涌现出的“黑马”关注已久。谈及《叩问青铜》大散文,他赞赏作家选材独到,抓住了历史文化名城古陈仓新宝鸡作为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的“根”与“魂”。他评价文章大气磅礴,深刻高远,极富思想含量和文化韵味,洋溢着家国情怀,彰显着个性体温,是近年少有的散文力作、佳作。

  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章学锋、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李梅、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宋宁刚、市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柏相等评论家也给予《叩问青铜》高度评价。章学锋认为,胡宝林用青铜器这一最具宝鸡特色的文化符号,烹饪出了一道风味独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餐,令广大读者感悟到中华文化全新的气韵美、意象美、意境美、内涵美、内在美,激荡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长期的党报记者、编辑工作,铸就了胡宝林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与西秦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心灵交融又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宝鸡这块周秦文化的沃土和父老乡亲的奋斗精神滋养了我,宝鸡日报社这个优秀而温暖的集体培养激励了我,我要握好新闻之笔和文学之笔,以更多更好的作品书写中华民族根脉之地宝鸡的美。”胡宝林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