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表达欲萎缩的过程
鲁迅有一段话:“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 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人类的悲欢在这庞大的世界里迅速地穿梭着,既有物理层面上的形态,也有精神维度上的形态,而我们屈从于表达欲。此情形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表达欲的萎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想说话,不会说话,不敢说话。
Chapter 1
被朋友调侃成「朋友圈年产」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虽然每次都用“嘻嘻嘻”应和着大家的玩笑话,可心里不免地黯然失色,失落感油然滋生,贯穿我身上的每一寸肌理。
用花花的话来描述:你这样不说话,让大家都觉得你消失了。
大学的多数时间,日子总是稀松平常的,专业学习是漫长的育才过程,逃离一些人事经常成为我当下怯懦的借口,我想着,假使我不曾来过这里,会不会还是像在平远那样,一个人守着窗沿看落日,将零乱琐碎的日杂埋进肚里。
我惧怕城市,冰冷的建筑,望无川际的钢筋结构,毫无色彩的重复,温情、思绪均困顿在这样的方格内。走不进新的亲密关系,在认知自我方面趋于停滞。缺少喧嚣的陪伴,一切的观照只能返回自己的内在,整个人变得干燥,坚硬,粗砺,宽广。说不清总体是悲还是喜,只是在努力使自己保持生动,不闭合,不停息。
匿迹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太久,忘却了分享,也懒于叙述分毫,习惯对所有事情沉默与妥协,习惯于身处稀松的平常,也钝化了对生活的感知。
Chapter 2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各自世界,各自宇宙,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所以,误解是意料之中,共鸣是锦上添花。人海茫茫,人潮拥挤,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依然得翻越高山,泅渡千里。
随着年岁渐长,成长附着的理性让我们的分享欲与表达欲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愈发地麻木着,不啻丧失了细腻充沛的情绪,精神动力也开始大打折扣。
分享和隐藏,都是一个人内心最真实的表达。
中学时代的我们总能很真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空间、朋友圈、微博的动态变着戏法地日更数条。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封锁的动态远远多于公开的;坚持写的日记慢慢变成周记,再逐渐演变变成月记、年记,最后慢慢学不会情感的吐纳。
我记得杂乱发了一篇文——《总有人会看懂你发的朋友圈》,朋友圈一夜热传,大抵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吧!也让人在惊讶中恐慌:表达欲的萎缩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而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是表达欲渐渐萎缩的过程。表达欲的萎缩也终究对我们产生副作用——成长固然猛烈,某些珍贵的情感却也失掉了。
Chapter 3
我们都有表达欲,能够完完全全把这些情绪铺陈出来的人不多。
「在逆境的时候,说逆境实在太像祥林嫂的抱怨;只有在顺境的时候,说逆境才比较像成功人士的传记。」某天看到这段话,我才真切地明白自己那些一直如鲠在喉的感受,该如何正确表达。
我们在社交平台上说话,并不是想让人去认同我们的想法,而是纯粹想表达而已。可总有一些扫兴鬼,他们对生活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愚蠢和粗野又不甘心,变着法地破坏我们这些表达者内心的感性趋向,真是太让人无语了。于是,保持安静,让我们觉得安全。
我所希冀的是,在偶尔有表达欲时,漫不经心丢出来的一点点共鸣能让我们感到彼此都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