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我想起那个叫莉赛尔的女孩
坐在德克士二楼的餐厅,一边吃南洋鸡肉卷,一边拿出手机码字。
餐厅的灯光很柔和,音乐很柔和,但伴随着一些玩耍的小孩子的尖叫。
旁侧的餐桌上,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在写作业,估计她的妈妈在这个餐厅上班吧。
由这个学习的小女孩,我忽然想起我看过的一部电影《偷书贼》。
那部电影讲的二战期间德国发生的故事,也非常好,当时看的时候都落泪了。
记得里面有一个稳重的,慈爱的,善良的,甚至可以说情义高于天的养父。
有一个胆小的,爱唠叨的,有点尖酸刻薄的养母。
主角是一个失去母亲,死了弟弟的九岁的女孩莉赛尔。她被寄养在这个陌生的新家。
有一个喜欢跑步的少年鲁迪,为了她可以做任何事儿。
她来到了这个叫天堂街的新家。
由最初的陌生到相依为命,到最后因为战争的生离死别。
那些走进她生命的人,是她永远的记忆。也成了她的书中的主角。
她本来不识字,是她的养父一个一个单词教会了她,每天晚上还共同读书。这样的好习惯成就了她,也使得他们度过战争年代的恐惧,乏味,寂寞,孤独。
同时也养成了她喜欢阅读的习惯。那个时候书几乎是奢侈品,有的书还被政府烧了。
为了读书,她曾经多次去镇长家偷书!
并熟读在心。后来养父送了她一本空白的日记本,于是她就开始记录。
在此期间,她的养父母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了一个犹太青年。她和这个青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在青年病危的时候,用朗读的方式安慰彼此。
在那样的战争环境中,能静下心来读书,是多么难能可贵,也可以说是书籍帮助她度过了现实的诸种苦难。
最后天堂街变成一片废墟,她的养父母及鲁迪及很多熟悉的人都离去了。
她因在地下室读书幸免于难。站在废墟上,悲伤泪流成河。
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她也成为一个更加坚强的人。
后来,战争结束了。
在电影的结尾,她以九十岁高龄辞世,子孙满堂。
就在我的这篇随笔快写完时,我发现一个穿德克士餐厅制服的女子,端着托盘给旁侧写作业的小女孩送来了汉堡。那么温和的语气与充满爱意的目光,也只有母亲能给予吧。
一边码字,一边吃着薯条。我发现,周遭的环境貌似也没有影响我。
我在想,如果,电影中的小女孩莉赛尔生活在现在该多好。
轻音乐在环绕,孩子依旧在尖叫,我码着字。感谢生活在这个时代,与遥远的战争年代相比,我觉得这样就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