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岁月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下)第十九节

2020-04-16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前言:此节内容与十八节内容的性质相似,前半句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中有很明确的拟物基底——禽兽,且可从“异于”二字看出人与禽兽的对立立场,包括“几希”二字在内,充分摆明人与禽兽之间是有距离的,只是庶民与君子对于这样的立场与距离有不同的对待方式——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而,后半句则是对史实人物的引用延伸,凸显“由仁义行”的状态,所以,此节内容分为前半句赏析与后半句赏析。

赏析(前半句):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既然:其一、有明确的拟物基底;其二、有明确的人群指向性(庶民与君子);其三、有充分的对立立场,那么,此节内容的前半句即可用一张“人——禽兽”图表明观点:

人——禽兽

解释说明;

①、按照常理来说,人类(无论是庶民亦或是君子)与禽兽之间是横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的,但,随着人类的自我放纵以及其他等等使得人性阴暗面不断爆发的手段,已经使得这条鸿沟越来越浅、越来越短了,甚至触手可及。

②、既然是放在可逾越的鸿沟的立场上分析,那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庶民会比君子更快、更早的到达禽兽的立场,那一部分“几希”与“去之”到底实际内涵是什么,也只有自己心知肚明。

③、然而,对于君子来说,正因为“君子存之”,所以使得自身到达禽兽的立场相比庶民较远,有充分的时间让君子回头(君子可在超越虚线后回头,而这时的庶民则已到禽兽立场)。

④、君子向禽兽立场行进的过程中,不仅路途遥远,且沟壑较深(君子博学的人文积淀与深厚的心性秉持)若要到达“彼岸”,而落入鸿沟,不像庶民那样直接趟水过河即可,君子需要在“人”的立场上建造渡河的工具,德行越高的君子,沟壑越深,所需的工具耗费的人力、财力更大、更多。

③与④:其一、鸿沟的长度保证了君子随时回头的可能性;其二、鸿沟的深度保证了君子对自身所作所为的重新审视;其三、跨越鸿沟的方法保证了君子对自身选择上的重新自省,三者共同保证了君子对自身做法的再三确认,最终重新站上正确的立场(人类),而这些回头、审视、自省的前提条件都在于君子自身而不在于他人身上。

⑤(补)、去之、存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即图中的“人”字。

⑥、换言之,对于不同阶层的君子来说,包括前往禽兽立场的例子在内的一切违背仁义的事情(禽兽立场只是其中一个反人类的立场),都可以说是劳民伤财的事情。所以,其实君子不是懒得建造渡河工具,而是根本不会把着眼点放在这种事情上。简而言之,在君子的立场上,可用孔子《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来加深印象,而这其中的非即指代文中类似于“禽兽”二字的一切:与禽兽相关的一切东西,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

(补)、君子的这种自然而然地走在人类的道路上的行为是对后半句中“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最佳诠释。

⑦、不管是稳健站立在人类的立场上,还是刹那间到达了禽兽立场,都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去活,自然而然的去变化,会更舒心、更幸福(别忘了做个人)。

总而言之,人类(包括庶民/君子)从小到大所学得的关乎于人类的知识(心性、品行)越多,掌握的越好,则离所谓的禽兽立场也就越远,且能保证在心志完全成熟之前不去接触所谓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东西(包括禽兽在内),只有这样才能安稳的立足于人类的立场,以人类的身份生活下去,否则随时随地有可能在这世间沉浮之时变为禽兽。

另言之:若要在人长大后区别于禽兽,人类从小就必须接受来自真正的人类所给予的教育。

赏析(后半句):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此句是以舜的所作所为作为“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的实例介绍,且可与之前的君子之行(存之)遥相呼应,体现出在君子的日常生活中对仁义(等)的贯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并非需要刻意为之。

引申:不管是贯彻优良的品德,还是戒除恶劣的习惯,都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一口吃成胖子,则没过多久优良的品德会再次消失,恶劣的习惯会再次寻回。只有在养成/摒弃的过程中慢慢知道其中的好/坏,优/劣,才能真正意义上以意念(心念)的量引起行为上的变化,最终拥有傍身的品德,剔除恶劣的习惯(人性弱点)。

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自然而然,不刻意为之。

实例:生活中类似的实例较多,只例举一些,不详细说明。

1、情、恩、礼、智、善的养成。

2、所有瘾的戒除。

3、锻炼的方向与目标。

4、学习的方向与目标。

5、为人处事的最终和谐。

……

也正只有在缓慢的行进中,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借鉴与帮助。把生活速度放慢,也才能看得清楚自己的人生轨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