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解读 · Overreading

「电影本体论读书笔记」| FO003. 黑色电影观念史整理

2017-08-27  本文已影响15人  黄宝臣

本文梳理自James Naremore的"Film Noir: The history of an Idea".

本文所讨论的的历史属于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研究范畴,即我们并不讨论「黑色电影史」本身,而是讨论,对于「黑色电影」(Film Noir)这个观念产生以及变化的过程。

观念史研究等同于索绪尔笔下的「能指」结构,「黑色电影」本身包含着某种自1940s兴起,具有某些共同特质的美国电影的指涉关系。指涉关系的创建并未让「所指」完全固定。如同Ralph Cohen[1]所说,类型表述的不单单是指涉物的特征和稳定的形式,而是某种方便读者、评论者和创作者三者沟通的基于历史的观念。或者说,「类型史」与其说是对象发展史,不如说是能指的共时性结构在历时性中的某种演变。

「黑色电影」诞生在法国!

「黑色电影」的所指产生,显然在美国;但观念史让我们讨论「黑色电影」能指如何产生,显然,这是在法国发生的一场「文艺批评运动」。

这场运动的同时代的一个典型人物是Vian(Boris Vian),一位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先锋小说作家、Le Temps Modernes专栏作家,同时是萨特的友人。大概在1946年前后,Vian接到一个工作,就是列一个书单,内容囊括一些当时的罪案小说,最后以「黑皮」装帧出版。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美国小说《我唾弃你的坟墓》。Vian的旨趣往往涉及到很多美国边缘群体,他喜欢流连于各种爵士酒吧(那个年代绝对不能说是高雅的地方)、拉丁人区和Chinatown。

Vian最后可能并没有涉及到之后更多的「黑色电影」批评运动中去,但他似乎是当时法国流行文化的缩影,融合着某种波德莱尔罪恶之美的艺术、谈及某些和黑夜巷尾、犯罪强奸的故事是那个年代巴黎文化圈的某种风潮。

而1946这一年,美国黑色故事开始渐渐地出现在各种法国的电影期刊中,其中谈论次数最多的就是《马耳他之鹰》、《双重赔偿》、《劳拉密史》、《爱人谋杀》这些在战争中法国电影院可以看到的美国电影。

总的说来,「黑色电影」收到法国影评圈的关注主要有两个原因:

  1. 法国电影圈独有地对「电影是fine-art」这个理论的痴迷
  2. 这些电影多多少和法国的电影传统有些关系,比如30年代的Pépé le MokoHotel du NordLe Jour se lève

早期的黑色电影观念

在Frank(Nino Frank)看来,「黑色电影」是好莱坞新一代导演(休斯顿、怀尔德等)对老一代精致电影导演的反抗。在黑色电影中,最值得夸耀的元素是没有木偶式的表演,第一人称叙事,闪回和美妙的蒙太奇。

另一位批评家Jean-Pierre Chartier也认同,「黑色电影」的作者是一个群体,但他厌恶这些电影中所传达的对人性的消极态度,甚至将性涉及到犯罪中。

Borde和Chaumeton及超现实主义

对于50s的法国文艺圈来说,「黑色电影」在这批批评家眼中变成了某种性压抑、反抗和超现实梦境的结果,是某种混着这萨特存在主义和当时第二代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结果的产物。甚至那个时代,不止电影,其他艺术品又都被冠以了「Noir」(黑色)的名号。

Raymond Borde和Etienne Chuameton同意「黑色电影」主要发迹于1941于1953年偃旗息鼓。他们很少谈论起「黑色电影」的视觉风格,而是更关注探讨「黑色电影」中某种实在的特质,他们描述「黑色电影」具有超现实主义的五种内涵「梦一般的、怪异的、异国气氛的、道德暧昧的和冷酷的」。有时他们承认,「黑色电影」具有某种「类型特质」而有时候则认为「黑色电影」这个术语所表达的概念界限是模糊的。

与传统英雄不同(约翰·韦恩),黑色电影的主角有着某种矛盾的气质:心理层面上往往是消极、受虐、病态困惑的;在生理层面却透露出成熟的甚至老气的英俊。Humphrey Bogart就是黑色电影的典型。而黑色电影的女主角也不再是Doris Day一般的角色,而是具有某种致命诱惑力的强势的美。

总的说来,Borde和Chuameton笔下的「黑色电影」带有典型的梦的特质,是卡夫卡、萨特、弗洛伊德、萨德的混合体。

手册派影评及存在主义

萨特结合当时文学圈的发展,认为,当时文学/小说最主要的进步是在某种视角上的非全知。罪案小说或者低俗文学中总预示着萨特的某些存在主义式的图景:生活不再是具有崇高使命的终极目标,而是各种奇景组成的没有终点的迷宫。「黑色电影」显然融合着这些风格,叙事总是多视角的;场面调度也总是有种迷宫式的眩晕。

巴赞在此时也花了很多笔墨分析Humphrey Bogart,认为他代表了战后西方的男性形象,一种理性的缺位和暧昧性混合其中。同样的笔墨也非常适用于《公民凯恩》中的威尔斯。而巴赞的弟子们则钟情分析Nicholas Ray和他身上那种「道德疏离」的气质。而后「黑色类型」和「作者论」也结合在了一起。「黑色电影」成为了好莱坞内部抵抗体制的典型;类似于作者通过存在主义式的抗争获得自由的过程。

而1955年,Clause Chabrol则开始在《手册》中分析《死吻》,他认为黑色电影的种种情节和场面调度风格已经沦为陈词滥调。之后,手册派拉开了「新浪潮」的序幕。显然,1959年戈达尔的「精疲力竭」和随后特吕弗的「射杀钢琴师」可以看做手册派与传统黑色电影分道扬镳。

六零之后

1960s之后,「黑色电影」显然称为一种显学,但其指称的对象早已变得无法辨认。有越来越多黑色元素的产品产生,却也变得非常像好莱坞的风格,讲电影产品化,风格和艺术也和马克思口中的其他产品一样重复自己。直到1990s后渐渐变为某种迷影情节和某种经典时代的怀旧风格。


  1. Cohen, Ralph. "History and genre." Neohelicon 13.2 (1986): 87-10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