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智慧集

王阳明《传习录》下295——学问日精,学者日众

2024-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住居士

原文直解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癸未年以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每临别,先生常叹曰:“君等虽别,不出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诸生每听讲出门,未尝不跳跃称快。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直解】先生刚回到绍兴时,朋友们来的还不多,之后从各地来的游学之人越来越多。嘉靖二年(1523年)以后,在先生周边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如天妃、光相等寺院,每一个房间,就有数十人一起吃饭,晚上没有睡的地方,就轮流睡觉,歌咏之声通宵达旦。南镇、禹穴、阳明洞等各个山上的寺院,能徒步走到的,都是同学们的寄居之处。先生每次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的人,常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每月都没有停歇。甚至有很多在这里超过一年的人,已经不能全部记得他们的姓名。每次送别,先生常感叹:“各位虽然分别,但是不出天地之间,如果同有圣人之志,我记不住你们的形貌也没什么关系了。”各位学生每听讲完出门,无不跳跃称快。我曾听同门先辈说:“在南京以前,一起游学的朋友也不少,但是没有达到在绍兴的规模。”这虽然是因为讲学的时间长了,获得的信任更多了,更重要的是先生的学问日益精湛,感召学生的方法奥妙无穷,因此效果自然不同。

笔记

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以”致良知“三字为教学宗旨,致良知相比于之前讲的知行合一更简易直接,更方便学者着手用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