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的总体基调源于丞相萧何的一句话“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
《周礼·冬宫》中对都城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段描述说明古代宫殿要居于城市之中心。
宫殿建筑群的特征一般分为朝、寝、苑三个区域。前面为朝,用来上朝理政;中间为寝,主要用来居住也可处理日常政务;后面为苑,用来休息游玩的地方。
汉朝的宫殿有未央宫、长乐宫。未央宫理政,长乐宫皇太后居住。
唐朝宫殿有太极宫、大明宫。大明宫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含光殿、宣政殿(中朝)、紫宸殿(内朝)、蓬莱殿(寝宫),北苑区有太液池。
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分外城、内城、宫城三层结构。主要宫殿大庆殿、紫宸殿(常朝)、垂拱殿(日朝)。
皇帝的宫殿为一个建筑群,用来供帝王理政、学习、生活、娱乐等;宫殿中的建筑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宫殿都在城市的中心。
北京的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在元大都的旧址上修建,耗时13年建成(1407~1420),其中准备砖、石、木材等原料持续近10年。
紫禁(金)城名字的由来。“紫”取天上五宫之中宫,中宫之中紫微的名称,来表示皇城的宫殿为天下之中;“禁”字也同音“金”,因为皇城在当时属于禁地,以此来显示皇城和皇帝的威严。因此皇城成为紫禁城。
紫禁城的整体结构同样是前朝后宫(寝)、后苑的格局。前朝中轴线上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在东西两侧有文华、武英两殿。后宫中轴线上有乾清宫、坤宁宫,后来又在中间增加交泰殿,在后宫东西两侧有妃子住的东、西六宫和太子住的东、西五所。紫禁城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神武门。
风水宝地的特征为“背山面水”。紫禁城前面的水为金水河,此河系人工开凿;紫禁城后背的山为景山,此山系用开挖金水河的土堆积而成。紫禁城是由人工建造的分水宝地。紫禁城的前朝三宫是为阳,后宫两宫是为阴,交泰殿为后加。前朝高大开阔,看上去更显威严;后宫相对较小,面积为前朝的1/4,看上去更显亲近平和;后苑(御花园)亭台楼榭分布,使人舒缓、放松。
午门为紫禁城南大门,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两侧各伸出一座方形殿堂,形成一个阙门。午门三个门洞中间的门为皇帝和考中的状元通过。太和门前朝的正门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在一层汉白玉基座上,两侧有五开间的昭德、贞度两个侧门。太和门门前两侧须弥座上有青铜狮子。
太和殿为紫禁城中等级最高、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大殿。太和殿面阔11间,长60米,进深33.3米,重檐庑殿顶。太和殿的台基为三层是最高等级,除此外三层台阶的还有十三陵中的祾恩殿、祭祖的太庙祭殿、天坛。太和殿中的石御道雕龙九条,太和殿的屋脊上有小兽10个,以显示最高等级。前朝的建筑中均为雕、绘的龙形图案,这些龙形图案分布在台基、栏杆、梁枋、门窗、格扇、藻井、天花板、立柱等。太和殿门前台基上左右有铜制的龟、鹤,石制的嘉量和日晷,代表长寿和统一。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为四方攒尖顶,供皇帝重大活动前临时休息、准备。中和殿后的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用于殿试、宴请王公。
乾清门后宫的正门面阔五间,歇山顶,无侧门,等级和大小都比太和门小。
乾清宫后宫的正殿皇帝、皇后的寝宫,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戗脊小兽为9个,但坐落在单层石台基上。坤宁宫为皇后的正宫,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交泰殿四角攒尖,恭皇后接受皇族朝拜,后用于皇帝存放玉玺。后三宫是帝、后共住,其装饰一改前朝全龙的装饰,改为龙凤交错的形式。
养心殿本为一普通宫室,后雍正帝在此理政,此处成为皇帝理政的重要宫殿。后咸丰帝遭其母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即在此处。
紫禁城中建筑中的用色主要以红、黄、白为主。紫禁城中的宫殿主脊上一般有吻兽,戗脊上有小兽,小兽的多少表示等级的高低。梁枋上和斗拱上均有彩绘,根据用途和等级不同绘有不同的彩画。屋顶用瓦有简瓦与板瓦,屋檐有瓦当和滴水,不同的宫殿所用的滴水装饰也有区别。古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是使屋檐向外伸出避免房屋木质框架在下雨时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