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金思维圈,追问问题本质

2022-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槃鹰

听很多人说过黄金思维圈这个法则,有些老师的课程里也提到过。

但是这个法则是什么?有什么用?为什么要用这个法则?我还是一头雾水呀。

今天看到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就有关于黄金思维圈的论述。

黄金思维圈,是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01 什么是黄金思维圈呢?

黄金思维圈把一个问题的思考看成三个层次, 即:

What——是什么?,

How——怎么做?方法和策略是什么?

Why——为什么?目的和愿景。

由外到里,三个层次,如图所示。

按照这个定义,怎么思考和处理问题就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外到内。

只想到是什么,或者想到是什么或怎么做,但是从来不问为什么。

另一种是遇到问题,先追问本质,问为什么。

而能追问为什么的人,往往看事情的角度更加透彻、全面,解决问题也会更快速。

只看到问题表象的人,匆忙行动的,有可能会陷入到低效勤奋。或者用错误的方法导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西蒙·斯涅克,在一次TED演讲当中总结出来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两种电脑公司的不同营销策略。

一种是,做产品营销的时候,总说我们的产品有哪些地方好?性能好、外观美观、操作简单。

这样相当于只停留在了最外层,What。

而这样的结果是真的有这样好吗,许多人就会提出疑义,去证实。

苹果公司呢,有点不一样。

他们会说:

我们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创新,为了突破现实。(Why)

所以我们总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和设计产品。(How)

把他们设计得十分精美简单,界面很友好。(What)

结果我们就做出了最棒的电脑,需要买一台吗?

你看这两种情况下,你会买谁的电脑?是不是第2种会更有吸引力一点。

当然,苹果电脑比较贵,我不一定会买,但是不可否认,它做得确实要出众得多,体验要好得多。

从为什么的角度出发?可以更好地和用户建立共情点,用愿景和理念打动用户。

让用户产生:“哦,我也喜欢这样”,这样的一种感觉。

如果仅仅只是从产品的表现说有什么功能,有什么特点,就只局限在表层,无法打动用户。

02 用好黄金思维圈,可以更好地看透事情本质

遇事先问为什么,可以更快地看透事物的表象,接近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有一段时间,我们部门员工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

大家上班,没什么劲。

部门主管就说,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需要给骨干员工加薪进行鼓励,另外还要经常性地组织一些活动,联络员工的感情,让大家能够更加积极的工作。

但是这样做真的就能够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吗?

不一定。

这要看员工不积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因为大家付出远远高于回报,公司的平均薪资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

公司的员工为公司贡献了巨大的价值,但是得到的回报少之又少,严重不相称。

那提高薪资待遇,可能会有积极的作用。

如果是别的原因,这种方式就会失效。

这个时候可以用黄金思维圈,来一层一层地追问。

为什么大家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看不到公司的前景,大家没有动力。

为什么看不到公司的前景?

因为公司的产品没有增长,停滞不前。

为什么公司的产品没有增长,停滞不前?

因为产品的需求,不够聚焦,没有打到用户的痛点。

为什么我们做了一个不够聚焦的产品?

因为我们在机会讨论,分析的时候没有做好决策,没有做充分的讨论,抓到一个破局点,结果做了一个很大而全的东西。

愿景是美好的,但是首先需要一个突破的点,有限的资源,要形成单点突破。

找到问题就知道该怎么办了,把资源集中起来,砍掉大而全的东西,做这个最核心的点,即产品内核。

03 我们通常是怎么行动的

很多人只会停留在What层,老板安排做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

老板让我去贴一张海报,我就去贴一张海报。

老板让开一个会,我就开一个会。

但是从来不去想为什么要贴一张海报,要达到什么的效果?

在哪个位置上贴效果会更好,如果不让贴,还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有可能会遇上那些问题,又应该怎么办?

开会也是一样。

为什么要组织大家开这个会议?

是为了进行信息同步、达成共识,做一个产品宣讲。

还是需要发散思维,尽可能收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

不同的目标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需要收集大家意见的,开放讨论的,可能领导就不太适合在场。

因为群体性会让领导很快的控场,这样就会损害群体的创意冒出。

如果是要统一意识,增强信心,这就需要更多领导的鼓励和信心。

所以你看,不同的目标,需要达成目标的做事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搞不清楚目标,往往南辕北辙,事倍功半。

04 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个思维?

黄金思维圈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可以帮助人聚焦到问题背后的本质,通过一层一层的抽丝剥茧,去找到表象背后的真实。

我们可以用它来挖掘事物的本质,提炼反思能力,久而久之可以锻炼深刻的认知和格局。

可以说,将它称之为知识的炼金术也不为过,提纯加工,去粗取精。

那具体怎么样应用呢?

在遇到问题或者接到任务之后,

先不要着急,不要用自己的直觉和反应去做事情或者说话。

还是先停一停,先多问几个为什么。

不停地追问反思,直到挖到最本质的那个原因。

然后根据最本质的那个原因想解决办法。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被他人误导,或者说进行概念注射

比如某人问:为什么张三很懒?

我们很容易去想张三很懒的原因,实际上就认可了张三很懒是一个事实。

不要让“张三很懒”这个概念植入到你的大脑里,而是要去想张三是真的懒吗?

还是由于别的原因,如果确认他是真的懒,那再去寻找为什么。

给出可行的方法和策略,最后才是最外层的执行层面,做什么。

05 不会黄金思维圈,会错失很多机会

不会遇事追问Why,就抓不到事物的本质。容易做事流于表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凭运气做对事情,成长的速度远低于常人。

在职场中,无法领悟领导的意思,做事情总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

因为你无法听出他的话外之意,他最在意的东西是什么?

抓不住重点。

成甲老师就举了一个他自己的例子。

他去参加一个旅游企业的咨询会议,对方想要建设一个旅游的2期项目,让在座的咨询公司给出方案。

很多公司就纷纷给出自己的建议,说要怎么样怎么样。

但是成甲老师没有,他先是问对方:“你们建设二级项目的目的是什么?”

对方说因为一期项目虽然规模很大,但是没有赚到钱。所以想通过二期的项目,来获得更多的盈利能力。

成甲老师根据他的目的,开始分析。

他发现一期的项目,客流量还是非常大的,目前的盈利能力还可以更好地进行挖掘。

比如增加商业项目,这样的话,就可以不必先投重金来做二期项目,先挖掘一期的盈利能力。

解决根本性的问题,再做二期的话,也会有更好的盈利预期。

那家公司老总听了之后大为赞赏,立即聘请成甲老师的咨询公司,作为他们长期的咨询顾问。

所以你看,不会抓问题本质的人,就可能丧失很多很多的机会。

今天是日更第160/365天,早起阅读写作第54天,都看到这里了,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_^

每天更新文章,相信日更是一种态度。

1、我为什么要写作?

大佬们都说,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是成长的捷径。用写作来倒逼自己输入、学习,实践,是一种看起来笨但实际很聪明的方式。

深以为然,每天要写东西,就得有东西可以写,还得写得逻辑通顺、观点鲜明、有启发、有意思。

就会挖空心思去思考,去读书,时间管理、情绪、效率、认知等各方面都会得到提升。

学了就会用,又能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心性和能力。

人因此变得积极而乐观,内心笃定而从容。

2、我为什么要日更?

跟着明白老师学习的,他日更800多天,人生因此而蜕变。

我,一个中年程序员,不希望被动裁员,不希望被行业周期波动所影响,不希望交出人生的掌控权。

在这个如此不确定的世界,希望有一丝的确定性握在手中。

所以,修习一项硬本领就是万分紧迫的事情,我选择先搞定写作

我记得从一本书上看过关于成长的公式:成长效率=正确的成长方法论X每一次刻意练习X练习次数。

任何事情,学习、工作、创业、情感,演讲等都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表述提升和成长。

换成写作也是一样,有正确的写作方法论,每天的刻意练习,可以加速提升写作能力。

在正确练习的情况下,频次越高,成长越快。

一年365天,可以把自己的写作能力迭代365次。

3、为什么要早起?

张萌说:早起,可以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

当你试过早起,尝过早起的甜头,一定会上瘾的。

人生一个重要的原则:万事提前。

清晨,万籁俱寂,头脑清晰,读书、写作,搞定最难的工作,开启高能的一天。

高效的人生也不过如此。

如果你也想改变,追求梦想的生活,我建了一个早起、学习的成长社群,欢迎关注私信,一起来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