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运行:课程取向

2021-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丹720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对“课程取向”作出了这样的解读: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的总的看法和认识。语文科的课程取向问题,从整体上看,就是语文科究竟面向何方的问题。面向何方的抉择,控制着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读、写的取向选择,规限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运行航道。不但如此,作为影响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极重要因素,语文科的课程总取向,还直接地融进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级目标,成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潜层面的基本成分之一。因此,省察我们自己的语文课程目标,分析国外的语文课程目标,都有必要提升到课程取向的高度。

      对于“课程取向”,课程理论专家提出了多种分类法。概括起来讲,主要是从三个角度。

      第一,从“课程与教学设计模式”的角度。按照普林特的见解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过程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和“技术学取向”,在别的著作里,一般也将“行为主义取向”列入。各种取向在课程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等诸方面,都有着原则性的差异。普林特认为,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人们所采用的多是“综合的取向”,即处于两个或多个课程取向结合的位置,尽管在理论上对各种取向的结合是如何相互协调或者实质上是怎样相互冲突着,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研究。

      第二,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即“制定什么样的目标问题”的角度。张华将此归纳为“普遍目标的取向”、“行为目标的取向”(泰勒)、“生成性目标的取向”(杜威、斯滕豪斯)、“表现性目标的取向”(艾斯纳)。四种目标取向都有其有效性和副作用,它们之间既有理念上相互矛盾乃至冲突的一面,也有在实际运作时相互补充的一面。张华表示:“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普遍性目标’取向,其主要原因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教育具有‘国家主义’性格,教育被视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因而缺乏相对独立性。”

      第三,从“课程内容选择”的角度。施良方将此分析为“课程內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三种取向,不同取向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目的观。施良方提出,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辩证地处理好这几方面的关系”,而不应该使它们互相对立起来。另外,从课程组织角度,人们又区分出“学科取向”、“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等;与此相联系的;是将课程类型划分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从“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的角度,有“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新取向”;从课程与教学评价角度,则有“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等等。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课程取向问题实际上涉及课程与教学的方方面面。方方面面的取向汇拢于国家或机构制订的课程标准,而凝聚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在中小学的诸多科目中,语文课程牵涉面最广,因素最为复杂,除了上述较为宏观的取向之外,语文课程与教学还涉及对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择业流向学生的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听、说、读、写教学的各自取向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等等。应该说,课程理论专家对“课程取向”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较为宏观的理论建设,理论与中小学科目的具体研究还有隔膜,尤其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研究。

      细致、全面地考察凝聚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课程取向,似乎还不具备条件。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坚持,从课程取向的高度去认识语文科及其课程与教学目标,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课程理论的指导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就此一视角所着手的研究,现在也不是毫无作为。

      美国语文科课程取向

      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可追溯到1983年,随着社会各界的重力推动,美国的基础教育,其主导向从“学科中心”经“学生中心”发展为“基本能力中心”。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学科”的“语文”,在美国以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地位为主要动力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其基本的取向,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目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这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 

      法国语文科课程取向

      注重“参照性的文化遗产”,是法国语文课程的主要取向,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体现得更为鲜明。有报告认为高中是共和国的一种机构,高中的智能和地位不能仅仅围绕其周围的瞬时的要求,或者市场的变化需求,而应该参照明确的国家要求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在公民身份的学习过程中,高中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促进知识的传递为主旨。

      德国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德国中学的现行学制分为主要学校、实科中学、综合中学和完全中学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取向上也有区别。但从总体上讲,各州的课程标准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不同类型学校的语文课程也有共同的地方。“深化普及教育、学科前教育、培养学习能力”,是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德国的课程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学教育当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中心任务”,“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构建和培养学习能力”。巴伐利亚州最近的课程改革,将基础教育目的定位于“向成长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

      日本语文科课程总取向

      从大的方面讲,一是在听说读写的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的养成,一是立足于“语言教育的立场”,相对地削弱文学教育。作为国家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学大纲几十年来一直坚定“语言教育的立场”,坚持“使国语科更能体现语言教育学科的特点”的指导思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