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辈子,就是参悟三个圈的旅程

2021-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言父词母

01

前不久参加一个变革管理培训,培训师基于史蒂芬▪柯维的控制圈,影响圈,关注圈概念,分享了一个“circle of control”工具触动了我。

因为它把问题具象化,一步步分类,当问题有安身处,焦虑就减轻。如果给焦虑加了绝缘罩,让它的杀伤力可控。

第一个步骤:头脑风暴把所有的问题都列出来:

image.png

第二个步骤:逐个问题分析,落在哪个位置:
看哪些在控制圈,哪些在影响圈(他人可协助),哪些在关注圈。经过分析,大多数问题都会在从关注圈迁移到影响圈或者控制圈。

image.png

第三个步骤:各安其命,各行其事:
针对在影响圈和控制圈内的问题,想尽办法解决,针对在关注圈的问题,让子弹飞。

02

最近有个项目管理层要求在今年完成。财务冻结期,时间很紧,供应商未通过预审,还要和十多个分公司签合同,。采购和财务同事都说不可能完成,考虑到招标,签合同,付款等多方面的因素,正常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上次同等的案例就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开始我也很着急,后来想到这个工具,就做了两件事情,

第一:管理层期望在今年完成的具体含义?

其实不是今年付款完成,而是占用今年的预算。我们只需要在年底签署合同,然后申请预提就可以。

所以问题就从今年完成付款变成了今年签署合同。

第二:针对签署合同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任务?

我和同事列出了各项工作,如免招标申请,提前和各分公司负责人沟通,采购memo的准备,供应商的资质预审,合同的法务审核,主合同的签署。

根据12.31日前完成主合同的目标倒排出时间。

然后逐个问题来看,哪些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需要其他人配合的,把内外部需要配合的人员列出,排出沟通计划。

经过分析,心里笃定了很多,少数在控制圈,大部分在影响圈,只有一项在关注圈。

第三:针对每项任务,确定负责人和完成时间,从下一个工作日开始推进。

03

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作也适用于育儿。

育儿过程中,某些看似在自己控制圈内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

前两天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上周五给孩子抢了个人文行走免费名额,周六上午9点参加上海南京西路人文行走。不仅可以看南京西路经典老建筑,还可以得到百乐门建筑模型,丹麦曲奇,凯司令蛋糕,我觉得非常好,寓教于乐,富有营养。

当天没法和孩子联系,但我信心满满,觉得这是给9岁孩子的惊喜,他不是喜欢建筑吗?他不是喜欢吃蛋糕吗?而且人文行走,学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行动中学习,简直完美!

但我被狠狠地打了脸。

所有的美好,抵不过一句起来太早。

周五晚上磨破嘴皮,威逼利诱,孩子看在礼物的份上同意周六去,结果第二天早上,怎么都不肯起来。孩子说,平常学习太累,周六要睡懒觉,我说周日可以睡懒觉,今天可以打车去,晚半小时出发,行不行?孩子还是不乐意。

我说这个名额很难得,我说不去,也很打脸,但孩子更不吃这一套,我没有同意去。

我当时郁闷坏了,如果是我小时有这样的机会,早就欢呼雀跃,心向神往中。

现在结合这个控制圈的工具,我明白了,我认为好的,孩子却未必,我觉得是控制圈的事情,其实是妥妥的影响圈,乃至关注圈。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己所欲,勿施于人” 也同样成立。

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

有朋友分享过例子,他很喜欢打羽毛球,想培养孩子打羽毛球,但孩子却不喜欢羽毛球,而喜欢踢足球。孩子虽基因遗传至父母,但爱好不同于父母。

父母可以影响孩子,但无法操纵孩子。

04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夫妻关系,生活观念的不同,育儿理念的差异,至今仍然让我很抓狂,甚至挫败,我明白要改变很难,但要接受心有不甘。

就在有时能够心态平和的接受,和有时怒火中烧的挫败中摇摆。

似乎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改变对方的消费习惯,生活观念,其实是关注圈的事情,而照顾好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是控制圈的事情。

网上有笑话说:老板干中层的事,中层干基层的事,基层关心国家大事。

这也是控制圈,关注圈,影响圈三者没有厘清的缘故。

人一辈子就是不断看明白三个圈的旅程,不在关注圈较劲,放过自己和他人,生活会喜悦很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