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疯狂”的太监?
自隋唐起宦官才被人称之为太监,且只有地位高的宦官才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然到了明朝,所有的宦官都被称之为太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明朝宦官地位的与众不同。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政最严重的三个朝代分别为东汉、唐朝和明朝,其中明朝宦官专政最是“疯狂”,今日水杯便与大家一起分析,明朝宦官专权的成因。
朱元璋废相的后果,宦官在制度上有了专权的机会
明朝建立之后,任性的朱元璋为了皇权的集中废除了在中国运行了上千年的宰相制度,胡惟庸及其党羽牵连三万多人为宰相制度陪葬。朱元璋下令废除宰相制度,且下令子孙后代不许再设立宰相职位,宰相的权力回归皇帝手中,皇权得到高度集中,但是朱元璋也没想到这么做的弊端。
《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在八天内需要处理“内外诸司奏札”一千六百六十件,涉及公事三千三百九十一宗,平均每天都要批阅两百零八件公文,处理四百二十四件公事。如此庞大的工作量就如泰山一样压着皇帝,长期以此下来身体肯定吃不消。彼时的皇帝不得不动用作为顾问的殿阁学士来处理公事,于是就有了永乐时期产生的内阁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即代天子对奏章进行批注拟出具体意见,再送到皇帝面前提供参考,仅仅是相当于建议。
内阁产生后御书房内公文的输入与输出勉强达到了平衡,然工作量依旧庞大。明朝前期的几位皇帝还算勤勉,但后继之君大多昏庸无能,他们既害怕臣子们坐大后“黄袍加身”,也怕如王莽之类的外戚专权,皇帝需要有人帮忙处理政务,而这最好的人选便只剩下不能黄袍加身的宦官。
内阁虽已将奏折进行批注,然奏折繁多,于是就有了司礼监太监代皇帝批红,由此宦官便获得了“朱批权”。司礼监既管理内廷的宦官,又外涉朱、写旨,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当皇帝昏庸不对其进行约束的时候,司礼监缺乏对抗者,整个朝廷之内便无人能与之抗衡。
宦官集团成为了分权的对象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的必然结果,文官集团无法获得皇帝的信任,皇亲外戚也有专权的可能。宰相制度废除后必定会有权力的分配问题,既然将权力交予文官、外戚都有风险,那么宦官成为了皇帝的最好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宦官是皇帝最亲近的人群之一,他们负责着皇帝的起居生活,他们的活动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再者,宦官手里的权力亦没有被赋予法定地位,这样皇帝就可以对赋予的权力收放自如,不会有任何风险。
储君教育制度的缺陷,从心里面偏向让自己“舒服”的太监
明朝的宦官只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随时可以抽走,若皇帝昏庸无能,那么身为工具的宦官就会变成害人的利刃,明朝中后期有那么多宦官专权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皇帝昏庸,这才让宦官有了可趁之机。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皇帝必须要经历过系统的教育,明白身为一个君主必须具备什么德行,学会管理国家的各种技能,这直接关系到皇帝掌握权力后对整个国家走向的控制。由于皇帝日理万机,没有时间学习,因而储君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太子即位之前就要学习好治国、驭下的技能。
明朝的东宫教育体制既造就了明初、中期几位高素质、有作为的君主,如明仁宗、明宣宗以及明孝宗,开创了“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却又造就了明代中期宠幸宦官王振导致自己被俘虏的明英宗,每日只顾着做木工的明熹宗。从侧面上我们可以看出,明代东宫的教育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明朝太子培养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即为出阁讲学,然而太子何时出阁讲学受皇帝的主观意识影响极大,并没有具体规定,太子无法得到合理的教育。
明代的朱厚照、朱常洛以及朱由校等人,便是因为父辈们的疏忽,使得他们出阁讲学的时间很短或者干脆没有,到登基的时候他们所学的知识十分有限,缺乏管理国家的能力。大字不识几个的皇帝没有能力执政,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念,没有身为一个皇帝所需要具备的德行,结果昏庸无能倒是不难料到。
在文盲皇帝昏庸无能的同时,文官集团便会上奏皇帝的各种错误,皇帝却听得云里雾里只知道那些文臣很烦,文官集团走到了皇帝的对立面。正当满朝文武批判皇帝的时候,宦官不会念叨皇帝,还会为皇帝找到“乐子”,为皇帝堵住那些文臣的嘴。文臣成为了皇帝的敌人,宦官成为了皇帝身边最亲切的朋友,这也是明朝后期鲜有文臣能战胜宦官的原因。
一无所有的太监,只剩下“疯狂”
宦官通过阉割手术进入宫中,丧失了生殖能力,以确保皇家血脉的纯洁,这也更有利于宦官一心一意服侍皇帝。然而,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没有麻醉药与消炎药,阉割手术极其痛苦,给宦官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心理创伤。弗洛伊德的《精神病通论》里面有提到,“没有一个男子能够免于阉割的威胁所引起的精神上的震撼。”通过阉割手术进入皇宫的宦官们所受到肉体上的痛苦是一时的,然而心理上的折磨却是伴随一生的。
宦官进入宫中便是与外界的亲人们断绝了关系,再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儒学正统思想给予了宦官无法忍受的精神压迫,宦官这个特殊群体被视为异类。在皇宫中,宦官只是服侍皇族的奴才,成为了照顾皇族生活起居的工具,没能得到太多的人性关怀,永远没有翻身之地,他们只能依托于自己的“主子”生存,极度缺乏安全感。
当宦官在进行阉割手术的时候,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生殖器官,失去了繁殖后代的机会,失去了自己的尊严,而在宦官进宫之后,他们失去了家人的牵绊,失去了自己生而为人的价值,他们永远无法获得健康,是“非正常群体”。在无限的精神压迫面前,一无所有的宦官的内心世界开始扭曲,无足轻重的宦官们不想过得战战兢兢,想要自己做主,于是变得比谁都偏执,比任何人都渴望权力。
一无所有的宦官开始“疯狂”,他们需要别的东西来补偿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将自己心中的那个漏洞填满。倘若宦官们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那其实也可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如郑和的七下西洋、司马迁愤而作《史记》等,然这终究是少数,更多的是像王振、魏忠贤等只想往上爬的宦官。
明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权倾朝野的“疯狂”太监呢?在制度上,皇帝表现出了对臣子的不信任,将宰相的权力收回手中后又无法单靠自身的力量来运转国家这个笨重的机器,在权衡一番后,确定了宦官是对皇位威胁最小的集体,于是给予了宦官无可比拟的权力优势。在储君教育不合理的基础上,即位后没能学得足够知识的皇帝不在少数,然文臣对皇帝的昏庸却只有口诛笔伐,用大义将皇帝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而太监却迎合皇帝喜好,成为了皇帝的盟友。太监这特殊群体有着对权力的疯狂渴望,而明朝制度的不合理又让皇帝自然而然的分权给了太监,因此明朝但凡有皇帝昏庸,宦官没有得到制约,便容易发生大宦官专权乱政的事件。
从三皇五帝开始,华夏文明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没有剧本的故事就此开始,永不落幕。我是水杯,希望我的文章为你带来欢乐,那就是我熬夜写稿的意义。如果可以,请点赞、收藏、加关注,让我陪你走过历史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