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时三年实践探索,经过无数次调研走访,安康产业扶贫走出了新路子,总结提炼出了“135”产业扶贫模式,并在工作中得以广泛推广和应用。
据了解,“135”模式即贯穿一条主线、落实三个精准、实施五大工程,初步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经济发展的“四赢”目标。
贯穿一条主线 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
我市脱贫攻坚事业已到了关键阶段,产业扶贫让精准帮扶从输血到造血转变,激活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成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而经营主体是产业发展的主心骨,要有效调动其积极性,以贫困户增收为重点,发挥其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汉滨区不断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制定了《加快“十百千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施方案》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合作社)助推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持文件,强化跟进措施,促进产业发展。始终坚持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坚持龙头带动,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形成“一业一龙头”,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随着各类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助推了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脱贫。
截至8月底,全市403个计划脱贫村1011个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76万户11.67万人,累计流转土地17.76万亩,签订帮扶协议3.18万户,其中签订股权协议0.87万户,解决贫困户务工2.09万人。
落实三个精准 让产业扶贫发力“稳、准、狠”
产业扶贫基础是产业,核心是精准。“扶持对象精准、产业布局精准、帮扶措施精准”,三个精准是保障,也是贯彻落实政策的前提。据了解,全市共有18.04万户51.35万贫困人口,通过统计,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达到脱贫的7.37万户21.59万人,约占总贫困人口的42%。其次,为了确保完成979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68个产业扶贫任务,就要依据贫困户的体力、人力、智力等状况,精准选择适合贫困户的特色产业。
“精准”并不是一句空谈,服务对象精确,帮扶方式准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白河县把“精准”二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据统计,白河县辖11个镇121个行政村(社区),21万人,共有74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2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42万户7.14万人,为深度贫困县。近年来,白河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资源禀赋,在山下建社区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把山上的耕地和林地流转给返乡能人或当地业主建设农业园区,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发展壮大产业,把搬迁群众嵌入到产业链上,使其稳定增收脱贫致富。现已培育现代农业园区75个,各类新型经营主体500余家,带动规范种植木瓜14.2万亩,茶叶6.3万亩,核桃12.8万亩,魔芋1.6万亩、油用牡丹1.3万亩,年养殖生猪27万头。白河县的“精准”有效破解了“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办、钱从哪里来”三大难题,为白河县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落实三个精准,是我市产业扶贫不竭力量的源泉。安康市紧紧抓住产业扶贫的核心,根据贫困村的特点和产业发展贫困户的体力、智力状况,分门别类对待,为需要产业扶持的贫困户量身打造增收项目,做到扶持对象精准;围绕全市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水产五大主导产业总体布局,结合区域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户有一个长短结合且能增收的发展项目,做到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贫困户长短产业全覆盖,通过实施千村千园产业扶贫工程和十百千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立健全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扶大扶强激励奖补机制、产业项目监管机制,实现企业增效和贫困户增收“双赢”局面,做到帮扶措施精准。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失业,随着而来很多人都在想办法赚钱,目前很多人已经在这个互联网商机中找到这样一个合适大众的平台可以加壹叁六妻二妻伍凌爸爸凌。
实施五大工程 在“盘活”中走向多赢
五大工程即“产业大布局、主体大培育、技术大帮扶、利益大联结、政策大支持”,是产业扶贫工作的灵魂所在。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以产业发展为统揽,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主线,通过产业大发展大带动,促进经营主体大培育,加大科技大培训,建立利益机制大连接,促使产业扶贫政策措施更得力,实现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岚皋县认真落实五大工程,明确产业扶贫的重要性,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园”,把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和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经济合作组织作为产业脱贫的关键,通过实践,全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以魔芋、茶叶为主导,畜牧、猕猴桃、中药材等增收项目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格局。并且,岚皋县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脱贫的,按照每户奖励最高不超过3000元标准,采取一卡通形式一次性奖补兑现。对带动贫困户60户以上、建设规模达到市级龙头企业标准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于产业培育,岚皋县有着自己的办法,金融扶持强产业、资金扶持联利益、项目扶持增后劲、用工补贴减负担、以奖代补争先进。目前,全县种植魔芋面积9.4万亩、茶叶7.9万亩、猕猴桃6060亩、中药材2.3万亩。全县2.5万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方式,预计可实现人均增收800元以上目标。
踏石留印,抓铁留痕,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工程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任务,截至8月底,我市已初步取得成效。据悉,全市403个计划脱贫村累计发展生猪2.6万头、牛羊1.3万头、禽类45万羽,发展茶叶2.9万亩,魔芋1.4万亩,发展核桃、拐枣、板栗等特色林果6.4万亩,水产养殖70亩37.2万尾;食用菌188.8万袋;中药材1.8万亩;设施蔬菜0.4万亩;养蜂1.5万箱;特色种植6.6万亩;特色养殖4.3万尾(头)。产业的长足发展,为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市已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园区732个,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4家,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218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150个、成立互助资金协会920家。围绕主导产业培育认定各类职业农民8169人,其中高级132人,中级382人,初级7655人,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的全覆盖。
产业扶贫本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再添新战果,奋力谱写安康追赶超越新篇章,要坚持走好安康路子,用好“135”安康模式,盘活农村资源,培育可靠产业,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从而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