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照亮你心(消零记录)

雪煮《道德经》(二十)大智若愚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汐暮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大智若愚”。

开始,老子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唯唯诺诺和傲慢敷衍,这两种态度到底相距多远呢?第二,善与恶之间,到底有多远的距离?

人家的赞美和呵斥,对你来说有多大的区别?人家的认可和轻视,对你来说又有多大的区别?老子,就是用反问的方式告诉你,其实它们之间没有多大区别,都一样。无论是认可还是轻视,都不过是一种声音,这些声音一下就消失了。可能就是他赞美和呵斥你完了以后就消失了。就如过眼云烟一样,什么也不会留下。对你的唯唯诺诺还是傲慢敷衍的态度也是如此,一下就过去了。过了就忘记了,你不要把它放在心里。它们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善与恶呢?善恶是在不断转化的,你认为善,他认为恶,如何判断谁对谁错?任何评价都是相对的。都有一种主观的态度在起作用。不同的人、不同的立场、就有不同的评价。各自的评价其实根本不代表这件事的本质,仅仅代表了评价者的态度。通过态度,我们就会知道他们的立场。

不同的标准之下,必然有不同的声音,哪个声音对,根本就说不清。所有的善恶,只对同一个价值体系的人有意义,除了一些客观的东西。比如法律条款等,很评价都只是各自的说法,根本没有固定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不同的标准,决定了不同的评价,其中的差别有多大了?

因为标准不一祥,同一件事,永远有人赞美,有人辱骂,有人认可,有人非议,这是正常的。但所有这些态度都是相对的。你看清楚了这些,就知道它们之间差距到底有多大。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怕什么,得道者也怕什么。尊重世间法的规则,不要标新立异,不要去触动大众、人类的底线不触动禁区。永远像寻常人那样活着,和光同尘。不追求任何表面上的东西,不愿意让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做人智慧。

我要是见人就说,我修行,给别人讲什么修行如何如何,那我很快就会被环境排斥。

大智若愚的特征: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子”。就是婴儿还不会笑的阶段。这是一种心态,不是态度。意思是,你狂欢也罢,不狂欢也罢,我都是这么宁静,都不为所动,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傫傫兮,若无所归”。懒懒散散,逍逍遥遥,好像流浪在外,没有家的孩子。所谓“没有家”,指的是没有执着。他根本不在乎众人陶醉在欢愉中,他安住在自己的境界中,逍遥自在,心静如水地活着。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都才化横溢,显得非常富足,而我却像被人遗忘丟弃了一样。

不喜欢出风头,宁愿躲在角落里,被人遗忘。因为,他知道很多东西没有意义,反而很麻烦,不如静静地自己待着,做些本分中的事情。即使他出谋划策,做成了什么事,也会让别人觉得是他人的功劳,所以谁都很舒服。他总是让别人开开心心的。

“仆人察察,我独闷闷”。不做聪明人,不管身边的人多么聪明,他都糊糊涂涂的。就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要去刨根问底。他知道不管真相怎么样,都在不断变化,追究没有什么意义。

做人不要太精明,老是显示自己精明的人,没人会喜欢,这也是做人的道理。谁都不会喜欢自己身边有一个太耀眼,有刺眼,太明察秋毫,像“摄像头”一样厉害的人。

所以,做人要“大智如愚”。胸襟像大海般宽广,悠悠荡荡,空旷自由,不受概念、形式局限;心就像风一样自由,不被限制。“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存”。

我唯一和别人不一样的,就是我遵循大道的规律,就像婴儿吃奶一样。但我吃的奶,是大道之奶,是出世智慧的甘露。“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总结:即使你的行为非常圆满了,也不要执着,更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即使做了很多事,也不要认为自己做了什么,因为无论你做了什么,都是个过程,很快就过去了,最大的受益者永远都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把心中的一切执着、计较、概念都化解掉。不要卖弄,像钟一样,没有人敲的时候,就静静地待着,有人敲了再应和。永远要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永远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任然不要张扬。如果过去有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东西,就把它洗掉,改掉。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拯救自己,永远面对自己,永远不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推销给别人。要用你的行为默默地感召别人。行为才能改变一切,所以,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传播。

不强求做什么事,而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事,永远是现在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