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课堂,是帮学生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 草稿
对于知识来说,今天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我们是否正视了知识的变化?
都说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那究竟如何爆炸法?
《21世纪世界预测》一书作了预测: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产量等于过去2000年产生知识总量的总和;到2003年知识的总量比1996年增加一倍;到2020年,知识总量是1996年的3-4倍;到2050年,1996年的知识只占届时知识总量的1%。
知识总量呈指数级增长,改变和增长的还有知识传播、获得的方式。过去学生从书本中找到知识,通过教师的口口相传获得知识。今天任何学生手握智能手机或者打开计算机,一切信息仿佛尽在“掌握”。
这一切对于知识来说,是最好的时代。然而,今天也是对知识最坏的时代。
相当多的知识还没有生成价值就完成了使命,消逝得无影无踪,这是飞速迭代的时代带来的现象。知识成了“众矢之的”,许多人都在“围剿”、“痛骂”知识,甚至有人将应试教育、学生负担过重、传授式教学、作业过多等诸多问题归结于知识暴涨。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2015年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一文,文中提到:不能把知识仅仅局限于学术性等级筛选为主要功能。应该把知识界定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的总和。
真正的课堂,是帮学生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 草稿如果要分析今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较大的问题是常常将知识教学简单理解为知识点的教学,或者说考点的教学,而摈弃了很多知识的应有之义。
在知识点教学的认知主导下,教师自然会用传授式,讲解式、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方法,学生也不得不习惯背诵、记忆、抄写等接受式学习方法。
此时,教师的身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不是教学方式的设计者和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复读机”,不会思考学习的意义,不能成为探究和创新知识的“全人”。
那么,学生将如何面对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呢?
结构化教学使知识更具意义
知识的生成和产生,从来不是割裂的。人类的知识具备链条式、网状线的发展特点,新知识在旧知识基础上不断拓展和衍生,新知和旧知存在连接点,彼此间是有强关联的,属于同一个系统而非零星分布。因为这个特点,人类的知识体系才会不断地完善和严谨。
因此,教师唯有教授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加工、运用知识、迁移知识。
如果学生学到的只是零星的知识信息,那么这些知识往往缺乏生长力,未来也终究会随着时间被遗忘。即便用来应付考试,知识没有经过统整就难以达到深层理解,也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考试题。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建立起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才能在某个领域学习或者应用,驾轻就熟。
真正的课堂,是帮学生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 草稿如何教给学生结构化知识?
第一种方法,不妨试试大概念教学。
大概念教学倡导者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把大概念比作“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否则只能散落一地、毫无用处。有大概念作为连接,知识学习会因为有附着点而被赋予意义,掌握得更加牢固。
大概念会成为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学生靠大概念自主学习的内容远比教师教得要多,并且在他们的未来持续发生作用。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其课程体系里隐藏着支持着学科发展、诸多的核心大概念。
还有一种方法,是思维导图教学。
思维导图以结构化的图状设计,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整体的观念,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更具有意义的是,结构的不同意味着思维的不同,有利于学生形成多元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提升思维品质。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未来教育有七个黑洞。其中第二个黑洞就是,“人们不教授确定的知识……确定的知识并不是那些在形式或数学程序上极端复杂的知识……是在部分和整体之间往来如梭的知识……背景教学是知识的迫切需要……在我看来,必须将知识贯通。”
要贯通知识,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是前提,结构化和系统化学习的过程是将学科脉络打通,建构学科思维的过程。
创新和应用是知识的最终使命
2014年6月,特斯拉公司发布了一份招聘信息,题目是:我们在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人。
当时他们在寻求的真的是世界上闻所未闻的职业,比如超级充电方案研究员、产品交付体验师,家用充电专员……
知识教学的目的也同样如此,是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未存在的知识,是原有知识的衍射和创生,是在应用、创新中产生的。
十八世纪早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了感应电动势,之后提出电磁感应定律。由此,水轮机、汽轮机、柴油发电机等在感应电动势应用下纷纷被发明出来,引发了工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浪潮。
无论教育形式怎么发展,变化,根据依然是知识。但是知识的生命活力是建立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并且要通盘地考虑如何让它适应今天的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也是帮学生找到“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如今,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将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从“评价”调整为“创造”,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创造、创新和创生,课堂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实验室。
真正的课堂,是帮学生寻找“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 - 草稿课堂创新绝不是技术升级,而是将知识学习与个体和公共生活联系起来。
说白了,就是应用到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或真实或虚拟真实的问题,或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一旦知识与个体经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就有了创新,就产生了“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