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雨天畅想——关于宇宙本源及人生意义——与其无漏,不如热烈

2024-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红叶竹马

国庆,成了一场秋雨一场凉的雨季,雨季,万物凉,闲适,正适合在家里躺平,不分昼夜,不知时空地任灵魂遨游,“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曾经感叹印度人的时空观广大,以至于佛教说的很多东西,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今天,我觉得更不可思议的是这颗心。它好像可以超越这个宇宙,虚构另一些宇宙,而同样的事件,不同人的感受却如此不同。这个世界的实有,好像一个底板一样,而每个人的心,好像调色板一样,就这样在这个世界里制造着各种“风起云涌”。

心到底有多大?它甚至超越了这个宇宙,但这坚实的宇宙,又好像某种东西一样吸引住了它,以至于它一觉醒来,感官带来的色声香味触,就这样交织在它里面。是的,一切仍然是在心里面。不管你们如何想,这只是外境在心上的投影而已。也就是,世界可以认为是实有的。但我们所谓的现象,乃至于我们社会所经历的种种,其本质不外是在心上的投影,即相。

用一个公式吧:相=外在实有—投影->心灵(投影两个字要放上面)

这和柏拉图的理型世界不同,他把外在实有搞成了心灵里理型的投影了,所以整出了很多不可解释的事情了。 他的思想,其实比苏格拉底是有所倒退。

问题是,这个外在实有,好像也是无常的。只是,给我们的感觉,它可以暂时黏住我们的心灵。

破解的关键在于频率(这里的频率,是变化的频率,不同于物理学所认为的波动频率)。我们姑且这样设想,我们这世上的一切都由能量构成,而每种能量都有其变化的频率。心灵变化的频率,无疑是极快的。所以它看外物,就会觉得慢,因为外物才能在心灵的审视下,还是个存在的外物,因为假如它比心灵变化得更快了,我们其实是无法感受到它的,就像那个不断转动各种颜色的陀螺一样,它太快了,以至于眼睛看到的是空。

那这样,事情就简单了。宇宙之初,本是一团能量,不分彼此,后来它分裂了,首先分阴阳,一些频率比较高的,构成了阳物质,而一些频率比较慢的,构成了阴物质。

尽管分裂,但其实就好像虽然裂开了,但彼此之间还是藕断丝连,因此,宇宙本质是一体的。

但分裂后,并非完全一直分裂下去,而是分裂中也带着重组。其中,最大的奥秘就是,阴物质和阳物质的结合。

阴物质,其实也就是我们说的实有物质,构成外在实有世界的基础。

问题是,如果两个世界没有交融,便无法互相认识彼此。于是,它们形成了交融,由频率比较慢的阴物质包裹着阳物质,于是形成了生命。

如果是反过来,由阳物质包裹着阴物质,可能吗?只能说在少数情况下可能。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阳物质的变化速度更快,容易逃逸,所以更可能是阴物质包裹阳物质。

就好像我们用比较少发生变化的保鲜膜,去包装容易发生变化的食物一样。

当然,我们也常常说,一个人有“气场”,这其实就是他身边有一股无形的阳物质正在散发。

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其实指的是生命的奥秘,以阴为载体,内核是阳。小到一个细胞也是如此。

既然外阴抱着内阳,于是“我”也就产生了。

这股躯体暂时包裹的阳能量,就认为自己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于是产生了“我”。

因为躯体是暂时的,能量也是暂时而流动的,因此,并没有一个我。

但是,这种暂时的包裹关系,使得世间各种生命,产生了我的概念。

而世界的不同生命,不过是不同的阴物质和阳物质组合而成的,因此才有了不同的界,不同的道。佛家说的六道三界,不过是个概述。

生命既然诞生了,就需要舞台。过去有一种反过来的倾向,认为是无机物产生有机物,有机物再产生生命的这样一个发展链条。

这个推理,忽略了宇宙一体,以及万物互相吸引的道理。因此,不过是站在外在实相上产生的一种误解。

实际上,阳物质一直在吸引阴物质,因此,一部分阴物质,直接构成阳物质的外壳,形成了生命体本身,而另外一些阴物质,虽然被吸引,但无法直接与阳物质结合,而是和其他被类似的阳物质吸引的阴物质一起,构成了生命生长的舞台,这就是每个不同的星球。

因此,佛经上说,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共业”产生的。

其实就是我们的业,对这个阴物质是有吸引力的。

这个也解释了费米悖论,其他的星球的生命,理论上比我们先进的应该有很多,为什么没有来造访我们?

其实我们处在不同的能量层次,他们不需要,也很少会介入我们的世界。

这个概念,有点像“结界”的意思。不同界之间,由于业力不同,是难以互相往来的,但是少数情况下可以。就像一些神明显灵,往往是这种情况,这就是互相感应的结果。

所以,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完全准确。其实,在某种情况下,确实会出现心诚则灵,感应更高层次的生命来帮助你。

我们回到一个起点问题,万物既然本来圆满也一体,为什么她要分裂呢?这里用了“她”,形容混沌,或者那一团能量,或者造物主,因为她生万物,因此我们用母性的称呼吧。

我想,乃是因为她既然是圆满,便也无从知道自己的圆满,为了体验这种圆满,她必须分裂。

有了分裂,有了二元对立,乃至,有了寿,有了我,有了我执,乃至有了“受想行识”,有了“色声香味触”,这个世界,才成了五光十色,丰富精彩的世界。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生出的枝芽,都是通过这个有限,去走向无限,回归她的种子。

因此,每个人在世上,都有自己的责任,或者说大一些,就是自己的使命。

这种使命,源于天赋。透过你的天赋,就能知道你今生的使命是什么,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每个人,都应当顺应自己的性行事,否则,就是辜负天意了。即使你不按天意走,也是人算不如天算,所行终将废去。

但是,这么多的人,都率性而行,难免会有起冲突的时候,于是多事的人,就建立了一套规矩,这就是文明的起源。

有了规矩,人们可以集合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暂时在这个外在的世界里稳固,因此人们就越来越注重在外在世界里的事功,越来越以为这外在世界建立的一切是实有的。

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

因此,“巴别塔”的故事是一个警戒。人类过于崇拜自己改造外在世界的能力,于是不断地改造外在世界,最终了无所得。

所有的文明里的制度,其本质的初衷有一个,就是建设人间的天堂。

只是这个梦,注定破灭。因为,无常的世界,是不可能有永恒的天堂的。

人间的天堂不断破灭,于是宗教直指人心,又劝人们回归内在的天堂,但这些又被那些已经活在文明里的人斥为“虚无”、“逃避”。

其实,这就是人类的“业缘”,也就是人生就是要面临这些考验,从而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命中证得圆满,那圆满本来就不离自身。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既然是考验,因此,上苍不会直接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我们修得好了,将来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也很合理,不同的世界,都是不同频率的人,这样大家才能各得其所。

因此,在这个世界里,在你周围的人,哪怕你觉得多么讨厌的,其实都是与你有“缘”,都是要来一起学习功课的。

因此,要懂得“变负为正”,从不同的人身上,学习到更多。既然是“共业”,那么,其实,我们不同的人之间,并没有那么不同。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修行。

因此,这个世界要让它的规则越来越复杂,而解脱之道,是让自己的心越来越简单,到最后,你会发现,简单和复杂实为一体,无所挂碍,顺心接受。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但是,我爱这有缺陷的世界。就如那一个天堂和地狱的寓言一样,正是因为我们都有缺陷,所以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用那把看起来太长的勺子来喂养对方。

恐怕,这也是她的美意吧。而我们日常所谓的美,就是对此的一瞥而已。诗能代神说话,因其通灵。文艺皆如是。

是为志。

当生命充满艰辛,人

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