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不喜欢,就这样吧

2019-02-22  本文已影响0人  柔蹄钝爪

上周,打开微信订阅号看见我要WhatYouNeed发了一篇关于“学渣奖学金”的推送。我看着醒目的红色封面,犹豫了一下,然后点开。

在阅读这篇推送的时候,我有一种少数群体被关注被在乎的感觉,还有一种不由分说的归属感。

然而说不上兴奋和激动,因为心底始终有另外一种声音:“那不喜欢的这件事呢?怎么办呢?”

大一时,我一直为此苦恼。打开课程表,几乎没有一节课是我想多瞄一眼的。

每天上课之前,我会熟练地打开班群,看看最新的消息里有没有关于老师点名的信息,倘若上课十五分钟之后群里依然“风平浪静”,那么我就知道这节课多半是不会点名的。

很多时候,我会去学校前门的小食街,买一杯饮料,一坐就是半天。

有时干脆坐上刚靠站的公车,不管哪一路,也不管会去到哪里。

有朋友跟我说:“为什么不选择转专业呢?或者复读也未尝不可。”我不是没有想过这些选择,只是深思熟虑的我放弃了这些可能,至今也不后悔的可能。

熙德上次跟我出去吃饭的时候,我们聊起大一的自己,他说:“其实我也并没有很喜欢自己的专业,不过既然改变不了,为什么就不用心好好地学呢?”

我跟他说:“那你喜欢什么?”

“现在的专业也蛮好的。”他满意地笑了笑。

“不是,我是说你高中的时候。如果没有读这个专业,你想报什么?”我迫切想知道他的答案。

“呃,画画吧。现在偶尔放假在家也会练练手。不过我当时就没打算专门学。有些东西还是当作兴趣比较好。”

看着坦然的他,并不像是失而不得后的掩饰。

那天我们还聊了很多,我也思考了很多。我在想,大一一整年的颓废和低迷是谁造成的。

是高三一年得过且过的自己?亦或是劝我选择这个专业的父母?还是不完善的学校制度?

最后我发现,通通都不是。真正的责任人,是大一的自己。

我回顾自己整个大一,惊讶地发现我说得最多的竟然是:“我非常不喜欢,就这样吧。”这句话跟很多人说过,当然最多时候,我自己在心里不断地重复。

当你厌恶甚至抗拒一种状态,又没有办法改变这种状态或者调整自己的心态的时候,就会在一次又一次消极反馈中反过来加强这种情绪,形成一个死循环。

那时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很少去想“然后呢”。有时不经意间问了自己一句,很快就被一句“只能这样了”顶回去。

真的“只能这样了吗”?

最近网络上炸开了锅,矛头直指政府对热点事件的舆论控制。很多人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情绪,说这样如何如何不对,政策如何如何不合理。

有的甚至将其与法西斯时期的舆论钳制相提并论,上纲上线。结尾无不对此感到失望透顶,作为一个小小的公民有心无力的无奈。

我看到的几乎都是强烈的情绪表达,很多问题究其原因,多被作者以“这样”、“那样”、“种种”等概括词搪塞过去,然后又回到最初的不满之中。

在我看来,这种情绪的宣泄不能说毫无用处,不过我不由地想问:“然后呢?然后呢?”

很多人一直想着“我不要什么”,却很少想过“我能为自己想要的做些什么”。

我想大概是思考问题的本质并且作出对策,相比随时随地形式多样的情绪宣泄要吃力得多吧,比如我,曾经选择刻意回避。

“学渣奖学金”的初衷是告诉大家,“不是只有成为成绩这个标准的这10%,才值得被大家尊重。当你在不同的领域追求拔尖时,当你认真地钻研一件事时,同样值得被支持和鼓励”。

“而那件你认为不喜欢的事情你也应该继续关注。是的,只是你不需要成为那里面的10%,甚至30%都不需要,你只要保证不让它成为你逐梦路上的羁绊,就足够了。”

“其实它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因为不管间接也好,直接也好,那都是因为你而促成的一次选择。既然选择,就要负责。”

这正是我想补充的。

文\柔蹄钝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