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砭法是我最爱医学内经

古人六经辨证捷法

2019-08-01  本文已影响0人  取经路上

太阳经见证法

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恶心,是足太阳膀胱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者,本病。已后发热者,标病。

若有一毫头痛,恶寒身热,不拘日数多少,便宜发散,自然热退身凉,有何变证?

辩证法

表虚自汗者,为风伤卫气,宜实表。表实无汗者,为寒伤荣血,宜发表。

诊脉法

脉浮紧有力,为伤寒。脉浮缓无力,为伤风。

用药法

冬月正伤寒,用升阳发表汤。(即加减麻黄汤。)冬月伤风,用疏邪实表汤。(即加减桂枝汤。)

春秋无汗,用羌活冲和汤发表;有汗,用加减冲和汤实表。夏月无汗,用神术汤;有汗,用前加减冲和汤。

阳明经见证法

目痛,鼻干不眠,微恶寒,是足阳明胃经受证。

假如先起目痛,恶寒身热者,阳明经本病。已后潮热自汗,谵语发渴,大便实者,正阳明胃腑标病。本宜解肌,标宜急下,只看消息用之。

辩证法

目痛鼻干,微恶寒,身热,病在经。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便实,不恶寒,病在腑。

诊脉法

脉见微洪,为经病。脉见沉数,为腑病。

用药法

微恶寒,自然目眶痛,鼻干不眠者,用柴葛解肌汤。(即加减葛根解肌汤。)

渴而有汗不解者,如神白虎汤。(即加减白虎汤。)

潮热自汗,谵语发渴,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斑黄狂乱,不恶寒反恶热,大便实者,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选用,俱在秘方六乙顺气汤内,加减治之。

少阳经见证法

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是足少阳胆经受证。

假如先起恶寒身热,耳聋胁痛者,本病。已后呕而舌干口苦者,标病。

缘胆无出入,病在半表半里之间,只宜小柴胡一汤加减,和解表里治之,再无别汤。(本方自有加减法。)

此经有三禁,不可汗、下、吐也。若治之得法,有何坏证?常须识此,宜当审焉。

辩证法

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舌干,便属半表半里证,不从标本从乎中治。

诊脉法

脉见弦数,本经证。

用药法

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舌干者,用柴胡双解饮。(即加减小柴胡汤。)

太阴经见证法

腹满自利,津不到咽,手足温者,是足太阴脾经受证。

假如先起腹满咽干者,本病。已后身目黄,标病。内有寒热所分,不可混治,临病之际,用在得宜。

辩证法

腹满咽干,发黄者,属腑热。自利不渴,或呕吐者,属脏寒。

诊脉法

脉见沉而有力,宜当下。脉见沉而无力,宜当温。

用药法

腹满咽干,手足温,腹痛者,桂枝大黄汤。(即加减桂枝汤。)

身目黄者,茵陈大黄汤。(即加减茵陈汤。)

自利不渴,或呕吐者,加味理中饮。(即加减理中汤。)重则回阳救急汤。(即加减四逆汤。)

少阴经见证法

舌干口燥,是足少阴肾经受证。

假如先起舌干口燥者,本病。已后谵语,大便实者,标病。

至阴经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或可下。阴分直中者,寒证。传经者,热证。是其发前人之所未发也。

辩证法大要

口燥舌干,渴而谵语,大便实者,知其热。须详呕吐,泻利不渴,或恶寒腹痛者,别其寒。

诊脉法

脉见沉实有力,宜当下。脉见沉迟无力,宜当温。

用药法

口燥咽干,渴而谵语,大便实,或绕脐硬痛,或下利纯清水,心下硬痛者,俱是邪热燥屎使然,急用六乙顺气汤,分轻重下之。(即承气汤,有加减法。)

无热恶寒,厥冷蜷卧,不渴,或腹痛呕吐,泻利沉重,或阴毒手指甲唇青,呕逆绞痛,身如被杖,面如刀刮,战栗者,俱是寒邪中里使然,急用回阳救急汤温之。(即四逆汤,有加减法。)

厥阴经见证法

烦满囊卷者,是足厥阴肝经受证。

假如先起消渴烦满者,本病。已后舌卷囊缩者,标病。亦有寒热两端,不可概作热治。

辩证法

烦满囊卷,消渴者,属热。口吐涎沫,不渴,厥冷者,属寒。似疟不呕,清便,必自愈。

诊脉法

脉沉实者,宜当下。脉沉迟者,宜当温。脉浮缓者,病自愈。

用药法

消渴烦满,舌卷囊缩,大便实,手足乍冷乍温者,急用六乙顺气汤下之。(即承气汤,有加减法。)

口吐涎沫,或四肢厥冷不温,过乎肘膝,不渴,小腹绞痛,呕逆者,急用茱萸四逆汤温之。(即回阳救急汤,自有加减法。)

杂病捷法:

发热类

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类)。

疟疾

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一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一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

鼓胀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有胀而皮色如水晶,内无他病者,水气散于皮肤也(宜五皮饮)。

胀病亦多,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

积聚腹中有块,无拘左右,痛而始有形,不痛而即无形者,瘕症也(宜活血行气,如当归补血汤,加桂、麦芽)。

不痛而亦有形,按之不移者,疒征病也(宜三物厚朴七气汤),有嗳腐,大便极臭,而腹中有块者,宿食积聚也(平胃散加大黄,莪术)。

有痰涎不止,腹中累累觉痛,作水声者,痰湿积聚也(宜桂苓术甘汤、理中汤加砂、半)。

有小腹硬满,小便不利者,血积聚于下焦也(宜五苓加桃仁、红花)。

总之喜揉按者,阴之积聚,由于阳不化阴也(宜温解)。

手不可近者,阳之积聚。由于气不活而血壅甚也(宜攻破)。

治积聚亦不出阴、阳两法。

痰饮

痰饮者,水湿之别名也。脾无湿不生痰,水道清则饮不作。痰清而不胶者,胃阳不足以行水也(宜温中、理中汤)。

痰黄而胶,喜生冷者,火旺而津枯也(宜鸡子黄连汤)。

痰白、痰青、痰咸,皆由于阳不足(宜温、宜补)。

痰臭、痰吐如丝不断,痰结如砂石者,皆由于阴亏火旺(宜五味子汤养血汤)。

《金匮》列五饮之名,亦当熟看。

咳嗽

咳而兼发热身疼者,外感也(小青龙、麻黄汤之类)。

咳而不发热身痛,饱闷嗳腐臭者,饮食为病也,亦间有发热者(宜平胃散加麦、曲)。

咳而身大热,喜极热汤,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阴气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咳而身如瓮中,欲饮热者,肺为寒痰闭塞也(宜苓桂术甘汤加细辛、干姜、五味子)。

咳而口干喜冷饮,二便不利者,肺为火逼也(宜泻白散中加苏叶、桅子)。

干咳而无痰者,肺燥血虚也(宜补血汤合黑姜甘草汤,加五味子)。

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阳不运也(宜理中加砂、半、吴萸、茯苓)。

咳症虽多,总以阴、阳两法辨之即可。

喘喘而发热、身疼者,寒邪闭塞肺窍也(宜麻黄汤倍麻)。

喘而不发热、身疼,舌青、二便自利者,元气上腾也(宜潜阳丹)。

喘而身大热,面赤如硃,口不渴,唇、舌青、白者,元阳外越也(宜吴萸四逆汤)。

呕吐

呕吐水谷,尚欲饮冷者,热隔于中也(宜黄连生姜汤)。

呕吐而欲饮极热者,寒隔于中也(宜理中加吴萸)。

呕吐身热头痛者,挟外感也(宜桂枝汤倍生姜、加吴萸)。

呕吐身大热而无外感,尚欲饮热者,脾阳外越也(宜附子理中加吴萸)。

凡吐症发热者多,因吐气机向外,故身亦发热,以身不痛为据。

霍乱腹痛吐、泻交加,而欲饮水者,热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五苓加炒枝)。

吐、泻交加而欲饮热者,寒隔于中,阻其阴、阳交通之机也(宜理中汤)。

呃逆

呃逆来饮水即止者,胃火上冲也(宜大承气汤主之)。

呃逆来而欲极热饮者,阴邪上干清道也(宜吴萸四逆汤)。

痢症

痢症不拘赤、白,舌黄、脉有神者,燥热为病也(宜大黄木香汤)。

痢症红、白,脉无神而口不渴者,下焦阳衰,不能化下焦之精血也(宜附子理中加小茴、安桂)。

痢症红、白,身大热而渴饮极热,或不渴而舌青滑者,元阳外越,而内无阳以化肠胃中之精血也(宜吴萸四逆汤)。

若大热、舌黄,饮冷不休,日数十次者,胃热极也(宜白虎汤加柴、葛)。

痢疾初起,发热身疼脉浮者,外感也(宜人参败毒散)。

头痛

头痛如裂,身无他苦,舌青、不渴,或身大热,或脉劲者,此皆元阳外越,暴脱之候,切忌发散,法宜收纳(宜四逆汤,或潜阳丹)。

头痛、身热、颈、背强痛者,风寒袭于太阳也(宜桂枝汤)。

六经各有头痛,须按法治之,此不过明其危险者。

耳、目、口、鼻、唇、齿、喉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有神,舌黄、饮冷,二便短赤,精神饮食一切不衰者,气有馀之症也(宜清凉、升解、攻下,如小柴胡、甘桔、白虎、凉膈、导赤之类)。各部肿痛,或发热,或不发热,脉息无神,脉浮大而空,或坚劲如石,唇、口、舌青白,津液满口,喜极热汤,二便自利,间有小便赤者,此皆为气不足之症,虽现肿痛火形,皆为阴盛逼阳之的候。市医往往称为阴虚火旺,而用滋阴降火之药者极多,试问有阴虚火旺,而反见津液满口,唇、舌青滑,脉息无神,二便自利者乎?吾愿天下医生,切切不可见头治头,见肿治肿,凡遇一症,务将阴、阳、虚、实辨清,用药方不错误。

心痛

心中气痛,面青、肢冷、舌滑、不渴者,寒邪直犯于心君,由君火衰极也(宜四逆汤)。

心中气痛,面赤、舌黄、欲饮冷者,热邪犯于心包也(宜桅子大黄汤)。

胸、腹、胁、背、腰、肘、胯、膝,痛、肿各部肿与痛,而不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恶寒喜热,舌黄、便赤、脉息有神,乃为气血壅滞,皆有馀之候(宜活血、行气清凉之品)。

各部或肿或痛,而喜手按者,或发热,或不发热,舌青喜热饮,二便清长,脉息无神,人困极者,乃阳衰不能运行,皆为不足之候(宜温中、行气之品)。

二便病

二便不利,腹胀、烦躁、舌黄、饮冷,脉息有神者,乃阳邪闭结也(宜清凉分利、攻下之品)。二便不利,腹不满,人安静,口不渴,喜卧,脉息无神,舌青滑者,阴邪闭于下,由阳不足,不能化阴也(宜温补、回阳之品)。

辨认脉法

气有馀:所现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倘病现阴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气不足:所现沉、迟、细、微、虚、短、涩之类(倘病现阳色不合脉,舍脉从病)。

辨认诸症法

气有馀: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有神。

气不足:所现脉息、声音、面色、饮食、起居,一切无神。

辨认疮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高凸、痛甚、烦躁,人有神者,痈也。

气不足:所现皮色如常(慢)〔漫〕肿,不痛,人无神者,疽也。

辨认痘法

气有馀:所现痘色紫红,或夹斑疹,顶焦、唇红、便闭之类。

气不足:所现痘疮灰、陷、平塌、寒战、唇口青白、便利之类。

辨认目疾法

气有馀:所现红肿、痛胀、眵翳、障雾、赤脉、泪多、烦躁之类。

气不足:所现痛胀不甚,翳雾障膜虽多,不觉大苦之类。

辨色法

气有馀:所现色紫红,口唇如硃,烦躁不宁。色不合病,舍色从病。

气不足:所现色滞暗,青白无神,唇口嘿青。病不合色,卒闭须知。

辨舌法

气有馀:所现舌黄、干白、紫红、黑黄、纯干黑,烦躁,饮冷。

气不足:所现舌青滑,润黄、黑润、干黑色、或青中带黄,或黄中带白,黑而润,津液满口,其人安静,而喜热饮之类。

辨口气

气有馀:所现气粗,气出蒸手,出言厉壮之类。

气不足:所现气微、气短、气冷,出言微细之类。

辨口流涎水

气有馀:所现流涎不止,口热,思水饮者,胃火也。

气不足:所现流涎不止,口冷,思热汤者,胃寒也。

辨二便

气有馀:所现尿短赤、黄、红、粪鞕、羊矢、极臭、极黄之类。

气不足:所现尿清长,间有黄者,粪溏、色白、色青之类。

辨皮毛肌肤

气有馀:所现皮干枯、皮粗、毛干枯、肌肤燥痒之类。

气不足:所现皮肉光润、毛泽,肌肤虽瘦,无燥痒之形。

辨饮食

气有馀:所现食多易消,善饥,喜饮汤水。

气不足:所现食少难消,反饱,喜硬食物。

辨起居性情

气有馀:所现身轻,喜动游,怒骂,喜笑、狂叫之类。

气不足:所现身重,嗜卧,不言不语,愁闷忧思之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