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有漏道”是什么?
在汉语语境中,“漏”是一个偏于负面的词,屋漏、泄漏、漏洞。。。那么,在佛经里的“有漏道”也是一个负面的状态吗?
根据我多年的游历和思考,认为这个“有漏”的翻译不能完全反映佛经原典的真正含义。
鸠摩罗什说过,译经就是像把饭菜嚼过一次以后,再给别人吃,不仅仅味道没有了,营养也流失了很多。
一、“有漏”的本义不是“泄漏”的漏,而是“流注相续”。
《俱舍论》二十曰:
“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
这里面的问题是:既然“流注相续”,有流出也有注入,如何能翻译为“漏”?
要知道在汉语中的“漏”是单向的,而且是贬义的。而“流注相续”则代表“生生不息”。。。《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在汉语语境里,这当然不是“漏”,更不是贬义的。
二、译本中认为“流注相续”必然产生“烦恼”的错误。
《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
“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
我认为,原典并不认为“流注相续”这个行为会产生“烦恼”,“烦恼”来源于本心。由于流出注入必然不对等,而如果本心关注于这个“不相等”,便是“烦恼”,如果本心不以为意,烦恼何来?
“心无染着,欲界是仙都;心有挂牵,乐境成苦海。”“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见鱼跃飞。”——《菜根谭》
三、以贬义的“有漏”来概括善道之人天道的谬误。
三法印:““一切法无我”即一切现象皆因缘而合,无独立实体或主宰者;
缘起:一切诸法(有为法),皆因种种条件(即因缘)和合而成立,此理称为缘起。
《佛光大辞典》:“有漏道,又作世间道、世俗道、有漏路。为‘无漏道’之对称。有漏之修道,系能招感人天等三界果报之行法,故称有漏道。。。《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卷.下》载,六波罗蜜中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波罗蜜为有漏道,能成就世间果。”
《佛学大辞典》关于“人天妙趣善果”:“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对照上下两段可以知道,人们因为“缘起“而入“人天道”,修五波罗蜜可得“人天胜妙果报”。如果从众生的角度来看,必然是善行之道。而即使从解脱道的角度考虑,“缘起性空”之下,不会何来“褒贬”的世间观念?
《菜根谭》:“宇宙内事要力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本中只见“漏出”,而不见“注入”,只见烦恼,而不见功德。大约是向往解脱道的出家人,但身出家易,心解脱难。未能断惑,便将自己所向往之“解脱道”视为“更优”。
故佛曰:不可说,一说便错。
修人天善果于社会而言,是不断的创造正能量,于佛法而言是积攒善业功德。因此佛说,人身是最为难得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