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萧红
我最亲密的朋友评价说:‘我写得文章与女作家萧红的风格相似’,我当然不敢与才女作家相提并论,但朋友的话倒也引起了我想要了解萧红这位传奇女作家的兴趣。
说来惭愧,我竟没有拜读过这位美女作家的任何作品,对萧红的身世了解也不多,于是一番恶补。昨天晚上挤出时间先看了电影《萧红传》,今天下午又百度萧红生平,终于对她的身世有了大概的了解。接下来读一读她的文学作品将是我要做的事情。
有人说看苦难就读萧红。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九岁丧母。父亲生性暴虐,失去母亲后的萧红是在祖父的疼爱下长大的,18岁时祖父病逝,此后家对于她来说再也没有了温暖和留恋。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萧红萧红从小喜欢文学绘画,酷爱读书,但她的求学之路并不顺畅。初中毕业后家里不再支持她继续念书,将她许配给汪恩甲,一个吸大烟的纨绔子弟,她不顾家人反对与远方的一位表哥逃到北平靠表哥资助继续学业,中途因表哥也没了家里的资助,她被迫无奈只好选择曾与自己有婚约的汪恩甲在一起来换取她继续读书的机会,由于前期萧红悔婚,家里人嫌她丢人败兴,与她断绝关系,汪家人也不同意自己的儿子与萧红走在一起,所以也断了对他们的经济支援,当他们欠下巨额房租交不出时,汪说去想办法弄钱就一去不复返,此时的萧红还身怀六甲,被围困在旅馆忍饥挨饿,还要守着孤独寂寞与绝望,差点被卖到妓院抵债。萧军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一场大暴雨导致的洪水使她躲避了那高额的欠债重获自由,萧军用木板绳索还有爱救赎了她的生命,因为太穷困,萧红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直接送人,她连看都不敢看一眼,作为母亲也许怕看一眼后此生都不能安睡,魂牵梦萦。和萧军刚刚在一起时,虽然他们生活困顿,到处漂泊,租不起被褥,一天只吃一小块面包就盐巴,但是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反而让二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于是为了纪念两人的感情和革命理想,从此世上有了萧红这个名字,与萧军一道,组成了“小小红军”,这既是他们深厚感情的象征,也坚定了他们二人追求理想的决心。这段被萧红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这个时期,萧红写出了《弃儿》,与萧军合作完成散文《跋涉》,后来,他们得到鲁迅先生的赏识和帮助,出版了她的代表作《生死场》。但随着他们经济状况的改善,天性粗犷豪放大男子主义的萧军和痴迷执着倔强的小女子出现了渐行渐远的疏离。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萧红萧红对萧军的感情依赖专一,如飞蛾扑火,可萧军却没有把她当作最后的归属,几度出轨,这使得萧红非常痛苦,就如电影里的萧红说的“我想离开你,可是离不开”,经过几番思考挣扎,终于为了彻底离开萧军,她选择了脾气温和又崇拜她的端木蕻良,当时她还怀着萧军的孩子,在婚礼上,萧红毫不避讳地讲到:“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萧军)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在他们结婚几个月后,萧红产下一个婴儿,但是不几日,婴儿患上疾病夭折了。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在港期间,她先后完成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她在病榻上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当时她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和支气管扩张疾病。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萧红1942年香港沦陷,在日寇的一片轰炸炮火连天声中,这个年轻的生命陨落,终年31岁。离世前她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其实在当时封建家长制的冷酷,男尊女卑的观念下,以及日军的铁蹄践踏下,她追求自由勇敢的心必定要经受比普通人更多的磨难,她绝不可能在动荡漂泊的社会中找到现世的安稳,她既勇敢又脆弱,在感情的世界里似乎总留有诉说不完的缺憾,她让我想起戴望舒的诗《雨巷》,我想那个有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应该就是描写她这样的女子,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有丁香一样的芬芳,还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