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新解:文以载道和点石成金
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出自宋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是从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的“文以贯道”一脉相承而来,简单说就是文如车,道是货,写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表达了文学的社会作用观点,即文学有其实用性,这本无可厚非。
我之所以想起来这件事,是有人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文学而文学”为标榜,反对文以载道,写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美其名曰魔幻小说。
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最早1832年由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提出:"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5月,戈蒂耶为他的小说《莫班小姐》写了一篇长序。他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哲学继续倡导和实践这一观点,他尖锐批判当时的物质社会和庸人主义,倡导人应该在生活中发现美、鉴别美、享受美,充分地展现个性。
这本来是一种矫枉过正,也无可厚非。但深究起来,戈蒂耶以小说《莫班小姐》来宣扬自己“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理念,王尔德在他的《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申明自己的美学思想,这算不算文以载道呢?只不过载的不是统治阶级的道,不是社会大众的道,而是自己的道罢了。所以文以载道,就是为文为艺的归旨。
要说魔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魔幻不魔幻?但能吸引人一读再读,曹雪芹的《红楼梦》魔幻不魔幻?看看多少人以此为业?你这一魔幻,第一无法卒读,第二硬着头皮读完了不知所云……这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让别人都读不懂,自己就以为是好东西。
正如周敦颐所说:“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你把车打扮得再漂亮,却不拉点东西空跑,有啥意思?何况你那车打扮得还不漂亮呢?
所以你要文,就好歹载点道吧,要不,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出自汉·刘向《列仙传》:"许逊,南昌人。晋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逋赋。"
故事讲的是:晋朝旌阳县有一个道术高深的县令,叫许逊。他能施符作法,替人驱鬼治病,百姓们见他像仙人一样神,就称他为"许真君"。一次,由于年成不好,农民缴不起赋税。许逊便叫大家把石头挑来,然后施展法术,用手指一点,使石头都变成了金子。这些金子补足了百姓们拖欠的赋税。
点石成金原来的本意是指仙道点铁石而成黄金,现在用来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为神奇。也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就使它变得很出色。也指对人稍作指导,就可以让他幡然醒悟。
我不知道神仙点石成金,是否确有其事,但就现状看来,点石成金这个事,尤其对人对文,难度还是蛮大的。
常听到家长抱怨老师,说对孩子不负责任云云,又听妻子抱怨丈夫,说了无数遍,没有丝毫改进。这个事情要一分为二地看,一方面,确实是老师不负责任,或者沟通方式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你的孩子或丈夫并不是金子,或者压根就不含黄金的基因,那无论老师或你怎么点,也是白费力气。
前一种情形还好办,那就是耐心沟通,强制执行,双管齐下,恩威并施,总之怎么有用怎么来,后一种情形,就麻烦了,孩子别说是块顽石,就是块土坷垃,你也得抱着,那就放宽心思,随心随缘;丈夫与孩子不同,你要能忍着,那就怪自己当初瞎了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在无法容忍他就是块大笨石头,就别瞎耽误工夫。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结果,毕竟金矿石才能炼出金来,是大家都知道的浅显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