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要少混社团?从三个动机深挖学生社团组织的价值
导读:这Glax写的大学生活系列第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是「兼职」。阅读这个系列的文章要有一个基本前提:你是一个十分关注自己成长的人。如果不是,那么可能我的观点不太适合你。如果你是或者你想改变,请继续阅读。
人们总是很排斥颠覆自己原有认知的观点,这是存在人类“远古大脑”里的一种防御机制。但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建立在不断接受颠覆原有认知的观点上的。
为什么要这么开头?因为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将写四篇文章,聊一聊大学生活的四个“坑”,而这可能会很大程度上颠覆你对大学生活的认知。我的观点不求你全盘接受,只想带给你一个新的思考角度。所以不要急着反驳我然后关掉它,不妨先给你的大脑开个“绿灯”。
第一篇,我想聊一聊,为什么我主张少加入甚至不要加入学校的社团和学生组织。
每到开学季,懵懵懂懂的新生们就被纳进一个个社团组织中。做过一个小调查后发现,加入社团组织的动机一般有以下三点:
- 拓展人脉、增强社交
- 学习相关技能、经验
- 兴趣爱好或服务他人
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动机出发,一起来深挖一下加入某个社团组织带给你的价值吧。
拓展人脉、增强社交
很多人加入社团都是为了结识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脉,而这真的能为你带来有效的社交么?
你和社团里的伙伴们一起吃吃喝喝,一起唱歌,一起嗨皮……你感觉自己获得了真正的友谊,感觉自己人脉发达,感觉你在学校里无所不能……
但是毕业后你找工作开始四处碰壁,而曾经的社交伙伴都跟你一样迷茫……大家都在忙各自的生活了。
再看看你的室友:在你和组织里的小伙伴吃吃喝喝唱歌娱乐的时候,他读了上百本书,结实了许多博学的书友;在你为社团活动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他在外旅行,结识了全国各地有趣的驴友;在你参加冗长无聊的社团例会时,他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结识了许多健身达人……他的朋友不仅不少,还分布得很广。而且四年的时间他都在努力让自己成长,毕业后他有足够的能力进入知名企业,甚至自己创业,身边有实力有资源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有一句话说的好:“弱国无外交”。映射到人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很现实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承认的逻辑:有效社交的前提是你有能拿出来和别人交换的资源。
大家都是刚踏入大学的新生,有什么可以互换的资源呢?你获得的社交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你与组织里伙伴们的唯一连接纽带就是这个组织,而你终有一天会离开它。即使你们彼此都认为是真心的朋友,但是日后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也很难让你们还像之前一样有无数的话题。
所以,一个两手空空、脑子空空的大学生,不要以为进了几个组织就能获得大把的友谊。先专心做提升自己的事情,自然会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习相关技能、经验
很多人加入社团,都是抱着“学习学习”的心态。但这不仅要取决于你社团的质量,更取决于你在社团的角色。
社团的管理者,都是和你年龄相差无几的学长学姐,他们也是学生,没有进入过社会,认知不一定比你强多少。而且他们的管理经验大多是上一届管理者的口头传授,很显然这些多数是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
这个现状带来的问题就是,95%以上的学生社团,如果没有学校和社会的扶持,都是运营不下去的。这个从每周冗长、无聊的例会和艰难的社团活动中就能看出……如果这要是一个企业早就破产了。那么,在这样的组织里,你能学到的只是口头传授的浅薄经验,甚至很多都是不科学的谬论。
一个有效的学习路径应该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交替进行的(上课、作业交替进行就是这个道理)。而社团运作明显缺乏理论学习,比如基本的传播学知识,从纳新时用蛮力争夺新生资源就可以看出;比如人力资源管理,从单纯靠情感来维系人力资源就可以看出……
事实上,多数人在社团里都做不到核心管理者,那么就更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了。相信做过“干事”的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每天过得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那是因为,你做的事情只是布置场地、发发短信、做个签到表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琐碎事……你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你的确只是这个组织的廉价劳动力而已。
这些可怜的社团组织为什么还会有人继续为之努力?那是因为大家付出了太多“沉默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就像你已经玩了很久的游戏,攒下了许多“经验”和“装备”,即使你觉得自己已经被游戏玩了,却还要继续玩下去……
甚至,因为沉默成本,你看完这篇文章后,也不愿意承认自己加入某个社团组织是个错误的决定。
兴趣爱好或服务他人
终于能聊聊这个最不功利的动机了。
社团组织一般有两类,一种是兴趣爱好类组织,比如吉他社、轮滑社、话剧社等,加入这类组织的动机往往是满足兴趣爱好。另外一种是服务类组织,比如学生会、青志、团委等等,加入这类组织的动机往往是希望服务他人。
如果你强烈怀有以上两种动机,恭喜你,可以择优加入一到两个社团组织。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组织提供有利的环境,就没办法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没办法有效地服务他人。而如果你加入了过多的组织,你的精力又没办法集中在你的“初心”上,往往会敷衍了事。
而如果你是被人强行灌输“弹吉他很酷”或者“当志愿者很有意义”这些观点的话,我建议还是三思而后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种状态的。我想这里用米兰昆德拉描述的“媚俗”来解释更确切。
米兰昆德拉的“媚俗”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他举例说,草坪上有一群孩子在大笑着奔跑,人们正常的反映当然是觉得感动,觉得温馨等等。但一个人可不可以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或者感到厌恶?米兰昆德拉认为,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场面无动于衷的人是冷血的,至少是不正常的,每个人都担心自己被看成那个不正常的人,于是,看到小孩和草坪的场景就会表现出感动、温馨的反应,以求得那种融入人类集体的安全感。久而久之,这种反映成了一种不用经过大脑思考的条件反射,反而遮蔽了我们正常的心理感受。
所以,你可能并不真的有某些很酷的兴趣爱好,也不一定真心实意地想去服务别人,只是为了一种集体安全感罢了。这种情况下加入了一个组织,想必也不会真心实意地去做事了吧……那么何必浪费彼此的时间呢?
最后
读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我的观点偏激,那是因为你还没理解我的核心价值观。
我承认,加入社团组织,多少都会有些帮助。你可能因为社团认识了一生的挚友,你可能因为社团获得了一生受益的经验,你可能因为社团实现了自己的某些价值……但是,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无论做什么事情,不考虑“机会成本”都是不够理性的决策。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为了获得这些不确定的收益,你损失了大量用于提高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和大家吃吃喝喝唱歌娱乐的时间多读几本书呢?如果用无聊的社团活动的时间出去旅行呢?如果用参加冗长的社团例会的时间跑步健身呢?我想你肯定有更多的机会认识有趣的人,能得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和经验,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然,如果你是每天花大量时间宅在寝室看剧打游戏的人,就没必要思考这个问题了。如果你是精力异常充沛,不在乎浪费一点的人,也不必思考这个问题了。而作为普通人,你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加入某个社团或组织,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么?更何况,许多人加入社团组织只是凑热闹、随大流,连一个明确的动机都没有呢。